【来源:虎嗅网】
“朋友们,帮你们试过了,车胎没被扎”。
这是很多网红博主去河北白洋淀实地体验分享视频的同一句开场白,目的是去验证,到白洋淀游玩不坐村里商家的船,是不是真的会被扎车胎。
并有网友在视频内容下调侃评论,以后想去白洋淀是不是得先苦练补胎技术,不然很可能出不了白洋淀。
1
这到底是发生了啥?事情起因其实是有游客到白洋淀游玩后发视频吐槽,称“不去码头坐船,当地船工就祸害你”,也就是自驾汽车被人扎胎放气。
随着关注这事儿的网友越来越多,7月24日,作为白洋淀管理方的河北安新县相关负责人专门接受了媒体采访来回应此事。
根据回复内容,首先明确了一点,就是网友被扎车胎的地方不在白洋淀景区内,而是距离白洋淀景区20余公里的一个乡村民用码头。
官方调查的事情经过是,7月12日上午有两位游客到安新县一个水区村吃午饭,因价格问题,没有乘坐事发地也就是杨孟庄村的船,这一行为引发船工不满,遂将客人两辆车及另外两辆汽车轮胎给扎破。
因为安新县水域面积大,有75个涉水村庄,前来旅游的游客除了会去正规白洋淀景区外,也会去到一些沿途村庄游玩,村民们依靠这些游客做起相关服务生意,比如开餐厅、农家院,提供船只载游客沿河游玩等。这些村子就成了所谓的“野淀”。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明明有官方景区不去玩儿,非要去野淀,被坑怪谁呢?
然而事实却是,就算是想去官方景区也可能被坑,而且坑更惨。
有网友分享亲身经历,自己人还没到景区就已经有村民开始拦客抢生意,几乎每一个自驾去白洋淀的车后面都会跟着一辆紧追不舍的摩托车,不停隔窗询问要不要去坐船,得不到回应能追出好几公里远。
这种行为有多危险先不说,一旦有人相信真的跟着走,就可能会被带到非正规景点,划天价船、吃天价餐,想拒绝都来不及,让人防不胜防。
就算抵住诱惑,顺利进到景区,虽然车胎不怕被扎了,但也有收费贵、商业化严重,买门票后所有体验项目还得重新再花钱的连环套路,游玩体验大概率还不如野淀。
去不去官方景区,都得做好被坑的准备,这已经是很多游客出发前就给自己做的心理建设。也证明了,白洋淀存在的服务与监管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游客体验的程度。
而官方回应中也提到,近些年随着自驾游大量增多,非景区村道路狭窄、停车困难、码头小等接待能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当地在服务和管理上又存在不足,才会出现拉客争客,码头和船只管理不规范,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等影响游玩体验的问题。
这些问题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游客对于白洋淀失去信任,旅游口碑彻底崩塌。
已经有不少网友调侃,白洋淀这不就是河北“索马里”、“亚丁湾”,唯一还称得上公平的,可能就是不分本地、外地人,只要来玩都一视同仁,一样被坑。
2
而这样的抱怨声不仅仅是出现在白洋淀,河北一些其他知名旅游地,比如北戴河、野三坡,游客兴致冲冲去旅游但因为服务、价格或者其他管理问题败兴而归,跑到网上发帖吐槽的事儿也没少发生。
比如北戴河,游客体验差的点主要在于不好打车、司机拒载、景区附近停车费高、民宿酒店卫生差、海鲜不新鲜甚至有以死换活的情况发生。
很多基于管理的乱象问题与白洋淀如出一辙。
从去年开始,河北文旅一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去河北”的口号已经喊的人人皆知,曾经可以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不管的小事儿一旦引发舆论,对河北整体旅游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被加倍放大。宣传做再好,体验跟不上,只会让好感更快速败光。
显然河北安新县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回复关于白洋淀问题时特别提到,会进行旅游秩序规范整治行动,通过打击违法、提升设施功能、建立“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完善投诉调处机制等措施来提振目的地的服务水平。
但这样的整治是为平息舆论一时而为,还是官方真下定决心大力、彻底整改,还要看后续效果和持续性。短期内想要改变游客对白洋淀的看法,几乎不太可能。
而比规范化管理更难改进的,是景区之外,周边乡村从业者服务意识的转变,分散化私营商户的治理和监管如何落实到位,管得住还得能杜绝,是个大挑战。
毕竟靠旅游吃饭的村民们不是企业单位员工,一年之中旅游旺季又只有固定的那么几个时间段,想趁有生意的时候多赚钱,能赚一单是一单的心态很普遍。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怎么培养大局意识,从自身做起保证服务品质、端正服务态度,没有统一培训或者规范化标准衡量考核就会容易产生管理混乱,坑客宰客的问题。
且因为游客与商家的角色视角不同,还容易导致沟通出现问题。就拿白洋淀来说,早在扎胎事件之前,农家院餐饮价格高,坐船、采荷、捡鸭蛋等体验项目收费贵的问题一直被吐槽,而有部分商家并不认为自己的价格定的高。
面对游客吐槽时,还会觉得自己委屈。没钱就别出来玩,成了他们回应问题的态度。
3
而这样的认知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河北一地,就在白洋淀扎车胎事件发生的前后,远在广西北海的涠洲岛旅游体验也同样遭遇游客吐槽。
有博主发视频表示,去涠洲岛旅行除了呼吸其他都得花钱,包括但不限于从上岛开始的150或180元船费、98元登岛门票费,岛内串联景点一定要坐的付费观光车,最低价格20元/人/往返,想把核心景点都玩遍,车票价格要90元/人/往返。
要么就得花二三百自己包车,又或者50、100左右的价格租赁电动两轮、三轮车,且这些电动车到景点附近停车,很可能也要再被收停车费。
其他游玩时候一把遮阳伞加三张沙滩椅要花100块,玩完沙子冲冲脚1元30秒,虽说每个景点附近都设有免费停车位,但数量、位置对游客来说都不是很方便,想省事儿把车停路边,不论是在哪儿都会有村民盯着等收停车费一次也要20元。
花钱住了民宿,买食材想要借厨房自己做饭也要按菜品制作方式收取加工费,4块钱的油麦菜要收10元,蒸一条鱼要收15元,而商家理由很直白,就是煤气费太贵。
每一小项看似不多,零零总总算下来也花不少钱,再碰上服务态度不好或者言语不友善,除了看美景基本没有其他体验可言。
而博主列举的这些问题,很多网友评论区留言也都遇到过,总结下来就是攻略不做细致点,不提前排排雷,好好的一趟旅行可能就只剩下糟心。
这条视频发布引发关注后,也有不少涠洲岛民宿老板站出来反驳,帮游客算商家的成本账,解释收费合理性,并表示做旅游就靠旺季赚钱,游客觉得贵可以淡季来,还劝游客旅行包容心要大些,有不满可以投诉,没必要发视频误导其他人,抹黑涠洲岛。
这些舆情与争议发生的原因以及折射的问题,与白洋淀也极为相似,本质都是国内乡村旅游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阵痛,是基层治理水平是否存在短板,管理是否合理到位的直接体现。
而商户和村民是否能真心把本地旅游业态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赚一时钱还是一直有钱赚,认知点不同,对客态度和生意逻辑自然也就不一样。
当业内都觉得生意不好做,暑期市场不再有旺季的时候,面对那些还在继续出发,还愿意出门旅行的客人,如何才能让他们满意地花更多钱,才是值得去深研的课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闻旅,作者:郭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