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年轻人正自我确诊为“低精力鼠鼠”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罗文,题图来自:AI生成


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自称“低能量老鼠人”了。

Ta们自嘲生活在下水道,吃垃圾(食品),ta们疲倦地流亡,殚精竭虑地活着。偶尔也幻想在都市的霓虹灯里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但还没幻想多久,肚子叫了,只好继续低头做工、睡觉、吃垃圾。

低能量老鼠人的症状具体表现为:

  • 干什么都淡淡的,提不起劲,从来没一口气做成什么事。

  • 没力气出门/运动,日均步数个位数,有洗澡拖延症。

  • 一到休息天只呆在床上玩手机,谁也不想理。

  • 醒来看到手机有未读消息就已经开始不耐烦,结果不是瑞幸出新品就是优惠券过期提醒(又松了口气)

  • 刷到类似“96岁高能量老奶的一天”的帖子会生理性不适。

前任这样评价鼠鼠永远迟钝、永远慢半拍的生活:你这种低精力的,我一次可以谈3个。

研究者朱晨对互联网“鼠鼠”亚文化的分析发现,鼠鼠们最初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是“孙笑川吧”。其用户超过400万,发帖量1亿多。

与“逆袭屌丝”不一样的是,自嘲为鼠鼠的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底层青年,还遍布在众多985高校贴吧。他们也是背负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因家庭破产而断供的留子[1]

以“鼠鼠”为关键词搜索在吧内搜索,你会发现,鼠鼠们总是在遭遇生活的欺骗。但ta们虚心求教、踏实肯干:

  • 鼠鼠恋爱困局怎么破

  • 如何与新同学相处

  • 鼠鼠们女朋友嫌楼主傻

  • 求助,鼠鼠被诈骗了

  • 留学断供,鼠鼠在线接单养活自己

当鼠鼠们再次听到关于自己的那个寓言故事时:

从前,有两只小老鼠跌进了一桶鲜奶油。第一只老鼠很快就放弃了抵抗,沉入桶底。第二只老鼠拼命挣扎,最终,鲜奶油被搅拌凝固成奶酪,它爬了出来。

——ta们会说,“我就是第一种老鼠”。既没什么精力,也没什么运气。生活经常放弃我,而这是我意料之中的结局。

为什么“低能量老鼠人”正在流行

1. 在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用“低能耗生存”应对焦虑

某种群体情绪流行的背后,是一整套价值观和情感结构的变化。

鲍曼的“液态现代性”理论描述了一个“万事万物都高速变化和流动”的现代社会。包括工作、家庭、爱情、友谊,所有你曾经以为的“固定锚点”都是流动的。

从前通向成功的经验也在失效。你一生会换15份工作,搬20次家。你要着重培养的性格也时时在变——在A公司你要激流勇进,在B公司里要中庸隐身。

所以人们不再思考何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因为那种共同体已经瓦解了。人们更愿想的是如何为自己和家人谋求一个舒适的位置,在注定无法改善的世界里寻找一个还能忍受的地方[2]

鲍曼认为,在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焦虑和抑郁会显著增加,人们不得不启动“最低能耗运行”模式来进行自我保全。

比如:失业、断供、阶级滑落,再也不存在稳定的工作——以及反过来,再也不存在对工作的忠诚(人们可以随时切断自己的忠诚,比如quiet quitting)甚至不存在对忠诚的表演。

举个例子,小红书上最被群嘲的鸡肋面试问题之一是: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你还会考虑我们公司吗?关于这个提问的最高赞回答是:如果你有更好的候选人,你还会考虑我吗?

再比如:年轻人越来越谨慎地进入恋爱关系。因为恋爱是一种互动,它要求你让渡一部分自我和对未来的选择。但人们不再希望冒那种失去自我的风险。

他们宁愿调教一个chatbot,要求它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因为今天的年轻人并不渴望一个伴侣,而是渴望一只恒温的子宫。被包裹着、支持着,它的可预测性极强并永远在那里。

不确定性还会助长一种个人层面的被动,因为长期规划已经没用了[3]

朋友A有心仪对象好久了,却迟迟不敢推进关系。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来三年会在哪里,又要怎么承诺对方呢”?

人们很容易将“回避承诺”的行为指责为“不够爱”。如果你细细观察,这真的是一种个人问题吗?

鲍曼认为,躲起来也是被动性增加的结果,一种远离社会喧嚣以达到内心安宁的方式。他引用作家Coetzee的日记:“千千万万被抛弃的人,选择一种无为主义的态度。彻底被动地躲起来,在心里流亡”[4]

2. 被流行文化推崇“活人感”,到底是谁的活人感?

鼠鼠们之所以自嘲为低精力老鼠人,同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

当你不断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关于生命力、活人感的“相似模版”时,就会觉察到消费主义如何以其惯用的方式,引导人们在消费行为之上构筑理想自我。

所谓的看起来“状态好”“有生命力”,可被拆解为以下要素:

  • 健美的身体

  • 迪香式微笑

  • 妆发/多巴胺配色/运动穿搭

  • 有时间、有资金、有文化体力去从事那些跳脱日常的体验

  • 身处一个有仪式感和氛围感的空间

  • 摆出活人感pose出片,同时扮演对活人感的热爱

鲍曼提出,消费主义所制造的一种文化压力是“成为别人”。

当鼠鼠们对现实中的困难感到精疲力尽时,它们依然会受到文化上那种细致入微的影响——活人感、生命力、气血很足、经济上行的美,那是“更值得拥有的生活方式”,你必须成为它来逃离现在的自己。久而久之,你不觉得那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是一种个人自由的选择。

所以,到底是谁在定义活人感?

在互联网没有造出来这些词的时候,女性就常常要面临这种规训。不化妆、不擦口红看起来就像生病了;不笑就等于心情不好;不做发型、身材不fit,就是状态差,没工夫打理自己(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存在一些人只要每天洗澡就可以了)

简而言之,“活人感”的那条线被划得太高了。消费主义已经将“正常”的标准抬高到让人精疲力尽的程度。鼠鼠我呀,会本能地嗅到诈骗的味道。

比起变成“高能量老奶”,对鼠人而言更重要的是?

1. 保护自己的精力,允许以最低能耗运行

朋友B曾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搬家。坐在乱七八糟的房间里第2次拼错了宜家的桌子之后,她在震耳欲聋的沉默中崩溃了。“为什么我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呢”?咨询师提醒她:“有没有可能是你把搬家这件事想得太小了”?

要求自己在每一方面都做好,将加速“自我对自我的压迫”。“低能量老鼠”可能是消费主义的诈骗,也可能是完美主义的结果。

如果你每天下班都感到空虚无力、什么事都做不动,你可能已经忘记自己是如何在白天骂骂咧咧地干完许多活的。你忘记自己做了很多事(而这其中每一件都不容易),所以你忘记了要合理保存自己的精力。

2. 你用来恢复精力的方法,可能是错的

鼠鼠们当然也听过那种老生常谈。比如“建议出门运动、建议补充X类维生素”之类的话。但在个体的困境没有得到精确的阐释和理解之前,那种所谓的“建议”是无效的。

鲍曼他老人家一辈子也没有找到现实的解法,这是他作为社会学家的遗憾。他认为保持思考、保持创造、勇于尝试不可能的事是有用的。

从我的个人经验出发,如果你想要打破一个循环,那么所有能在这个循环中制造“暂停感”的材料都是有用的。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写道:我注意到,一个懒惰的人,一个不愿动的人,一旦开始动起来,就会持之以恒动下去,就跟他坚持待着不动时一样。好像他不喜欢的不是“动起来”本身,而是“开始”和“停止”。

这部小说甚至没有在谈“人们总是觉得精力不足”这件事。但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转换和自我对话的灵感:

  • 为何你曾经无法停止,现在又无法开始?

  • 如果你坚持每天都呆着不动,那么你究竟在坚持什么?

  • 你在抵抗什么?

3. 最大化地过好每一天(有一格电量,就只做一格电量的事)

最近几年,鲁豫有2位访谈对象都提及了“过好今天”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师张春说,很多人对“能养活自己”这件事没有安全感,哪怕他正在养活自己。张春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恐惧,甚至认真钻研过在厦门怎么要饭才能活着。十多年前她深受抑郁症困扰,生活无法自理,每天到下午两三点才会稍有力气。

但她说,有力气就可以洗个澡,再有力气就作画,再多一点的时候可以工作。“如果你觉得活着太难了,可以先瞎活一活。保住狗命,无所畏惧”。

另一位主持人易立竞是真的挨过饿的。她回顾自己的艰难时刻,“目标就是要把今天过好”。而把今天过好这件事,要细致到很小很具体的一个行动。

很多时候人们可以讲出的是困境中相对“体面”的一部分,比如空虚、焦虑、食欲丧失、完美主义、政治抑郁、悲观、过度思考。

而很难开口提及它“下水道”的那一面:昏沉、发臭、不整洁、社交退缩,心理效能近乎为零,一天干不完一件事。

可惜,能够开口共情年轻人困境的声音还是太少了。

参考文献

[1]朱晨,百度贴吧中的青年亚文化:“鼠鼠”的身份认同与群体实践,青年记者,2023年5月,DOI:10.15997/j.cnki.qnjz.2023.10.023

[2][英]齐格蒙特·鲍曼/[瑞士]彼得·哈夫纳,《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

[3][英]齐格蒙特·鲍曼/[意]托马斯·莱昂奇尼,《生而液态:齐格蒙特·鲍曼与年轻人的三场对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6月

[4]J.M.Coetzee,Diary of a Bad Year(London:Vintage,2008)

[5]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 Rev.1977;84:191–215.DOI:10.1037/0033-295X.84.2.19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罗文

全龄教育链环伺!招商时代潮派上师大附属学校旁,K12 资源无忧

买房附带“子母车位”,到手变普通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