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是一个投资人不愿看到的骗局。
故事主角是一家知名AI创业公司11x.ai(简称11x)。早在2022年,年仅24岁的Hasan Sukkar创办11x,凭借着推出AI员工声名鹊起,迅速获得a16z、Benchmark等知名风投超5亿元的融资。
然而,造假风波上演。知名科技媒体TechCrunch爆料,“11x一直在宣传它所没有的客户”。简单说,11x通过宣传虚假客户、创新ARR计算方式等途径,营造业务繁荣的假象。实际上,不少试用客户反馈产品不尽人意,短暂试用后选择终止合同。
事情仍在调查中。消息称,11x的B轮领投方a16z可能正在考虑采取法律行动。如此一幕,算是给当下AI创业潮敲响警钟。
90后,打造AI员工融资5个亿
这要从一位90后创始人说起。
哈桑·苏卡尔(Hasan Sukkar),根据公开信息可以大致梳理他的成长轨迹:天赋异禀,14岁就创建了一个线上交易平台。2015年,17岁的苏卡尔因叙利亚难民危机移民到英国,之后进入埃克塞特大学学习工程学。他曾在麦肯锡当过两年顾问,这段经历为日后创业埋下伏笔。
在苏卡尔看来,数字化员工将成为全球企业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在2022年,他带头创立了11x,致力于打造可替代人类员工的自动化数字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摆脱单调重复的任务,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更人性化的任务”。
AI热潮下,11x进展迅速。很快公司推出名为Alice的AI员工,名声大噪。11x宣称,Alice是“全球首位数字工作者”,聚焦在销售领域。相比于传统的自动化工具,Alice可以自主运行,管理从识别潜在客户到安排会议的整个外呼销售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理论上,这将是人类员工无法竞争的对手。毕竟Alice采集了数万亿字节的数据和超过5亿条线索,从而在线索中整理出最具价值的潜在客户名单。“她”无所不知、学习速度快,更关键的是能做到永不停歇。11x给出一组数据:Alice为销售团队预订的会议数量是人类销售代表的5倍,价格却低10倍。
很快,投资人找上门了。
2023年8月,11x完成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Project A Ventures领投,No Label Ventures、Tiny Ventures以及天使投资人Felipe Navio和Mandeep Singh也参与了此轮融资。
随后,11x又推出另一名AI角色Julian,与Alice共同组成公司两大产品,为企业提供AI销售自动化工具。两“人”分工协作——Alice负责销售线索的挖掘、研究和客户拓展。Julian则是一款AI电话销售代表,能够使用30多种语言,并能处理与潜在人类买家的来电和去电对话。
这是一门想象力巨大的生意,毕竟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销售,但过往销售人员却要花费长时间在繁琐的行政工作和资格审查中。如今可以将这类无需动脑却又必不可少的工作交给数字化员工,让人类销售得以解放双手。
于是,11x成为AI圈炙手可热的创业公司。2024年9月,11x宣布获得由Benchmark领投的2400万美元A轮融资。同月,11x又获得约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a16z领投,公司估值约为3.5亿美元。
至此,创业短短三年,11x迅速累计融资7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身后云集Benchmark、a16z等全球知名VC机构,堪称AI狂飙时代的一抹写照。
造假风波90后CEO选择辞职
故事讲到这里,如无意外,11x将成为下一个明星独角兽。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早在今年一季度,一篇调查报道打破了11x光环——据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披露,该公司存在着虚假的客户宣传、产品不尽如人意、虚假的ARR计算方式等问题,远不及表面看到的那样光鲜。
最致命的问题是,11x被爆出造假客户名单。
报道中提到,与许多初创公司一样,11x在网站上展示一些合作的客户,然而事实却是,11x被爆出官网中有多家标记的企业并非公司真正的客户。
具体操作并不复杂。比如一家名为ZoomInfo的企业,曾对11x的AI SDR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期试用,但在发现不如预期后便当即停用,“然而自去年11月以来,11x一直在销售电话、网站,甚至是其AI拨号器上等多个渠道声称我们是客户。”该公司发言人表示。
ZoomInfo律师发给11x创始人的电子邮件显示,11x存在多项法律诉讼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欺骗性贸易行为、商标侵权、盗用商誉和虚假广告”。
与此同时,11x的数字员工噱头十足,他们的销售人员经常告诉潜在客户,由于这家初创公司的技术,客户可以预期在几个月内看到会议、演示和电话预约数量大幅增加。但实际销售结果却是许多公司在试用后就取消了合作,因为他们对产品不满意。
一家尝试过该产品的公司表示:“自动发送的电子邮件数量与预订的会议数量之间的实际结果令人失望。”对此11x解释它相信其产品的表现优于人类SDR,“性能最终取决于用户输入的质量”,并不保证节省成本或创造收入,这显然违背了企业借助AI助手的初衷。此外,还有客户抱怨11x产品让人产生幻觉,或者根本无法加载。
如此种种,将11x引入更为严重的风波。他们的营销方式是,要求希望试用的企业签署一年期的合同,拒绝提供任何短期试用选项。作为替换方案,11x提供3个月解约条款,也就是说客户可以在三个月后选择终止合同,作为一种变相试用机制。
但公司在计算年度经常性收入(ARR)时,却并未区分试用客户与长期客户,而是按照全年合同金额计算。这种计算方式下,即使一部分客户会在试用后流失,公司的业绩也会显得比实际更好。
站上风口浪尖,11x创始人苏卡尔曾发文反驳,否认公司编造财务报表,并强调公司不存在任何财务问题。不过他也承认,文中提到的客户确实曾付费并试用一段时间后便不再续费。如今,这些客户的标识已经在11x官网中移除。
最新一幕是,苏卡尔选择辞去公司CEO一职,11x首席技术官Prabhav Jain被任命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
AI酝酿史上最大泡沫?警惕FOMO情绪
无独有偶,最近另外一家明星AI公司也陷入争议。
起因是本周,Manus首席科学家季逸超在一场活动上宣布,公司收入运行率(RRR)达到9000万美元,瞬间在众多中英文媒体中形成刷屏级传播。
但很快引起业内质疑——3月上线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个AI产品的增长势头就能达到年收入超6亿元人民币?且Manus用的并非常见的ARR指标,而是RRR,后者通过将一个月的总收入乘以12来得到预测性年度收入。
为此,Manus创始人肖弘在社交平台回应。他解释选择用RRR数据而非ARR的原因——在他看来,RRR是严谨的财务数据,而ARR容易造假:“产品上线初期,很多公司用7天现金收入乘以52来算ARR,这里包含了年付用户的现金,可能多出好几倍。而且产品早期热度高、尝鲜者多,很容易高估未来。”
不过,这一观点也映射了11x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AI创业公司的套路,账面上看,收入暴增,但实际上用户并不一定为产品本身买了单,反而导致大量的ARR数据误导市场。
这样一幕,似曾相识。
回想互联网泡沫时期,公司强调点击量和页面浏览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载量和日活成为衡量成功的通用标准。每次技术变革都会催生一批新的“虚荣指标”,如今AI也面临相似的局面。
AI创业火爆,正在缔造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波创业潮。而FOMO情绪(害怕错过)渲染下,所有投资人都在问自己:下一个OpenAI在哪里?我会不会错过?过去两年,全球AI融资疯狂历历在目,无数年轻创始人被推上财富之巅。
但潮水终将会退去。正如一个名为“AI墓地”的网站里,2025年至今已记录277个AI工具被关闭。
想起几个月前,知名科技企业Fiverr CEO在公开信中直言,99%的AI创业项目会在一两年内被淘汰——市场会快速出清,最终留下的,要么是像OpenAI这样的底层基础设施公司,要么是聚焦垂直场景、真正解决问题的应用层产品。
此情此景,为每一位AI创业者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