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琨随笔,作者:张琨,原文标题:《抉择:做“有趣的人”vs“有用的工具”?》,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是一个典型的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大多在“有用为要”的教育理念下被塑造出来。
从小,我们就被反复告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功夫不压身”,最好的职业是科学家、医生这类有一技之长的人。至于文学、历史、艺术,往往被贴上“没用”的标签。“百无一用是书生”、“学文科养不活自己”,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绝对的主流。我上学时,文学、武侠、漫画属于浪费时间的读物,需要偷着看,学科标化成绩是优秀的唯一评价标准。
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我凭借着家族智商的天分和自己不懈的努力,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在职场打拼20多年后,我常常反思,我的生活缺少了某种质感——一种“有趣”的质感。于是,我开始重新拾起年轻时错过的东西:重新捡起儿时被迫放弃的运动,去博物馆感受文化品味,去阅读那些曾被认为是“闲书”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体味这些“无用之用”。
我发现,我个人的经历并非个例,它深刻地烙印着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这个批次的我们,就像星球大战里的克隆人兵团。而今天,我想说,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了。因为对于生活在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我们正站在一个“奇点时刻”。
这个奇点的第一个特征是:物质极大丰富,以技能换生存的逻辑正在改变。
过去,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生存”。而未来,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来说,生存将不再是首要难题。温饱问题基本被解决,人们的关注点将从“有没有得吃”转向“吃得是否健康”,从“有没有房住”转向“居住品质如何”。当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便会成为更重要的议题。
这个奇点的第二个特征是:技术极大进步,工具的门槛正在消失。
我们曾引以为傲的许多专业技能,正在被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AI)所取代或辅助。无论是写代码、做设计,还是分析数据,AI的介入都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失业与就业: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型》中就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多达8亿个工作岗位被自动化取代。这份报告同时指出,未来社会对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交情感智慧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当“硬知识”的积累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当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含AI率”不断上升,我们不仅需要重新定义人的工作角色,更需要重新定义人的社会角色。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我认为,核心在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这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引导孩子放眼更大的世界,建立同理心。
当我们享受着富足生活时,不能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人在贫困中挣扎。在国内的偏远地区,在印度、非洲、南美的贫民窟里,还有人过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让孩子了解这些,不是为了让他们产生优越感,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幸运,并思考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是“有用”的,但一个心怀世界的人,才可能是“有趣”且“高贵”的。
第二,帮助孩子挖掘真正的热爱,并与天赋相结合。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技能的竞争,而是创造力和独特性的竞争。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不应该再是流水线式的生产,而应是园丁式的培育,帮助每个孩子找到那颗属于他自己的种子——他的天赋所在,他的热情所向。当热爱与天赋结合,才能释放出最强大的能量,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第三,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全盘接受。
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人就很容易随波逐流。我们的孩子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坚实的价值观。他们需要自己去想明白:什么是重要的?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嘴巴里,用别人的标准评价自己的价值。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将是他们穿越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指南针。
总而言之,我们曾经被训练成机器上的螺丝钉,在那个时代,这或许是必要的。但未来世界需要的,不再是标准化的零件,而是充满好奇、拥有独立思想、能创造美、能感受爱的“有趣的人”。培养一个有趣的灵魂,而非一个有用的工具,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能给下一代最好的礼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琨随笔,作者:张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