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消费、活在当下,坑了多少欧美人

【来源:虎嗅网】

前几天写文章和大家分享了我德国小姑子的状况,他们一家因为过度消费,购物成瘾,好好的日子已经过得穷困潦倒。

很多读者都留言惊叹,感到不能理解,怎么会有人拥有如此奇葩的消费观,而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木马爸爸,好像并没有这样的恶习,这又是为什么?

今天很想和大家再深度聊一聊这个话题,说实话,在德国生活的这十来年,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第一次见到,我无数次地思考,像我小姑子这样的人,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一、德国的教育里谈钱太少

上篇文章里也有不少读者说到,小姑子竟然如此缺乏金钱和财务意识,是不是因为家庭教育的问题?

坦诚地说,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失败都归结到原生家庭上,但是要说她的家庭教育和如今的现状一点关系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一点财务意识都没有,花销无度,那父母要负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一个孩子最早的财商教育就是来自于家庭,就算父母没有郑重其事地去讲解该如何对待钱,但是孩子仍然会从父母平日的言传身教当中受到熏陶。

德国小姑子的父亲,也就是小木马爷爷,他是一个完全不过问家庭财务的人,家里是有盈余还是欠债,每个月日常花销多少,要还多少房贷,这些他通通不知道。

大部分时候,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欢做手工和体力活,打理花园修缮房屋,甚至铺设水电,自己修车,这些都是他擅长的领域,但是如果说到钱,他就不感兴趣也根本不想知道。

木马爸爸很显然遗传了小木马爷爷的一些特点。客观地说,小木马爷爷并不是一个热爱挥霍的人,他只是天生对财务和数字不感兴趣,家里的所有金钱问题,都是婆婆一手在打理。

小木马奶奶本身也不是一个消费无度的人,几十年来家里只有小木马爷爷一份收入,能盖起了房子,把三个孩子养大,这期间经历过很多手头拮据、生活困窘的时刻,都是靠着小木马奶奶的东挪西凑,这个家庭才能勉强维持下去。

小木马和奶奶

读到这里你可能忍不住会想,那他们的三个孩子,又怎么会如此地缺乏财商?

有些时候,表面上看上去齐齐整整的一家人,你只有深入了解后,才会慢慢明白其中的沉疴和暗疮。

在我认识小木马爷爷奶奶后,这十来年,我从来没有在家庭闲聊当中,听到过一句和勤俭节约有关的话题。

比如,木马爸爸说,他找到一种和乐高类似的玩具,只不过是个平替品牌,基础部件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价格却便宜了一大半呢。

这时,小木马奶奶就会说,那肯定还是乐高的更好,那质量和手感能一样吗?

有一次闲聊中,木马爸爸说,当初贴小木马房间的墙纸,非常费劲,因为那墙纸稍微有点薄,所以有点不容易贴齐整。

小木马奶奶接过话茬就说,是的,当初他们贴墙纸时就已经发现了,还是得买贵的墙纸,低于70欧一平米的根本不能用,千万不要买(其实我们根本都没有提墙纸的价格)

有时聊些生活日常话题,老生常谈的也总是关于,在哪里可以买到最好的有机鸡蛋,哪一家肉铺的高档牛肉更好吃,又或者是廉价超市里面那些便宜货千万不要买,它们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此种种,经年累月,耳濡目染。

虽然小木马奶奶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在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错误的结论:买东西就要买最贵最好最大牌的,甚至连排名第二的品牌都不值得一看,更不要说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了。

在这样的熏陶中,你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对于高档货的渴望甚至崇拜,3万块的包包,9万欧的车,这些自然都是好东西,谁又不喜欢呢?但是我们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账户余额吗?

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从来没有听他们谈论过,哪里采买可以省钱,家里哪些花销其实没有必要,自己的家庭打算如何规划理财,以及中年人应该如何努力搞钱。

仿佛这个家里最不需要操心的就是钱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个家里人人捉襟见肘。

开源节流,这个很多家庭都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在小木马姑姑的原生家庭里,避而不谈。

每次小木马姑姑又买了什么高档好东西,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夸赞:“啧啧!真不错呀,你看某某品牌的东西就是好” “哇,这也太酷啦,确实很配你。”

这样的场合,从来没有人问一句,这玩意儿这么贵,真的值得吗?会不会只用了一次就放在家里吃灰了?如果手头存款不多的话,为啥不买性价比更高的同类产品呢?甚至不如干脆不买?

这样的冷水没有人泼,我每次都沉默不语,自然也不当这个坏人。

大约德式大家庭就是这样,大家都只是单纯地赞扬这个东西有多好,多么地适合你,却并不会讨论你的日子还能不能过得下去,月底盈余几何,这就是所谓的边界感吧。

直到现在,小木马姑姑一家已经购物成瘾,眼看就要捅出大篓子,这时小木马奶奶才终于说出心底的真实想法,不支持他们买豪车和百万欧的房子,但是此时,小木马姑姑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

毕竟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她可是一直被鼓励的呀。

我认识木马爸爸十来年,可以说是一直在改造他的消费观和财务观。

我刚认识他时,他30+,已经工作了十几年,那时他的银行存款是负两千,名下没有任何房产或车(幸好我那时淡泊名利,不太看重金钱,不然早就被吓跑了)

我那时很震惊,一个在跨国企业工作,薪资不错的人,怎么会把生活过成这样?

后来我才慢慢地懂了,如果一个人没有财商,消费观跑偏的话,就算有金山银山,也经不起折腾。

幸运的是,木马爸爸这个人向好且十分听劝,所以经过我们十多年的磨合,他已经改变了很多。

他如今常常发出感叹,如果人生中早一些有人教他这些就好了。

如今偶尔回到科隆,再听到家人谈论一些不合时宜的消费,他自己也能意识到,这是多么的荒唐。

说句难听的大实话,在德国,平均收入不错,福利十分完备,所以一个健全的成年人,还能把日子过得这么潦倒,往往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越是底层的家庭,越是缺乏金钱意识,败家子代代相传,而富有阶层的人,却往往从小就知道该怎么处理金钱。

二、超前消费+活在当下,坑了多少欧美年轻人

家庭教育里的缺失,只是一部分原因,年轻人一旦走上社会,便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对于像我这样的生于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比较能接受房贷和车贷,但即使贷了款,也总是心心念念地想着,如何能够攒钱提前还贷,希望能够尽快搬走肩头的这座大山。

至于生活里的其他消费型支出,基本的原则就是量入为出:

  • 有钱且有必要,那么可以买;

  • 如果没必要,可能会犹豫要不要买;

  • 如果手上根本没钱,那还想啥呢?

而在德国,除了房贷车贷,消费贷也是很普遍的事情,而且不论哪种类型的贷款,零首付也是挺常见的。

先说最常见的住房贷款。

办理住房贷款,银行会比较审慎一些,会审查衡量贷款人的收入水平和房产价值,但是银行对于首付和月供的额度要求比较宽松。

如果是手头比较紧的年轻家庭,往往会选择零首付,自己真正一次性支付的只有一些税费和手续费,整个房产的价格会全额通过贷款来支付。

而月供的额度也和国内习惯的不一样,德国银行的房贷只是一个有时间期限的合同,并不是“承包责任制”的。这句话可能令人费解,且听我慢慢解释。

假设:你全额贷款买了一个一百万欧的房产,年利息1%,贷款十年。

如果是在国内,那大体的思路就是把贷款的本金,加上产生的利息,分摊到这十年里,然后算出你每个月要还的月供。如此贵的房产,产生的月供自然就会很高。

而在德国,月供的额度是可以灵活选择的,一年的利息成本大约是一万欧,每个月不到一千欧,而本金的偿还额度可以选择,最低1%,也就是说一年可以只还一万欧本金,需要还一百年才能还完!

如果选择最低的本金额度1%,那么每个月的月供(利息+本金)大约只要1600多欧。

这样一来,你就会产生一个错觉,哇,我每个月只要还1600多欧,就能住上了百万欧的房产了,那还等什么呢?

这样的合同在十年的期限内都平安无事,等到十年之后,需要和银行重新签订新的贷款合同,这时你可能会赫然发现,市场上的银行利率早已不是1%了,可能已经涨到了4%,而你吭哧吭哧还了10年房贷,居然还剩下九十万欧的本金没还!

这时即使只还1%的本金额度,每个月的月供也一下子飙升到4000多欧。

这时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家庭收入根本支付不了,于是只能被迫卖房(以上举例的计算是简化了的,不是完全的精确,但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至于车贷,或者各种商品的分期付款,对于用户的审核就形同虚设了。如果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办理这样的分期付款,简直是手到擒来。

有时我在德国家居商场里面逛,会看到不仅电视沙发家具床垫可以分期付款,甚至连买一套锅具,都可以办理24期分期付款。

这种时候,我总是有点怀疑人生,既然买不起,咱也可以不买呀。

分24期贷款买来的大彩电,真的会带来愉悦吗?不觉得心虚吗?

如果习惯了这样的分期付款,它的问题不在于利息成本(有些分期付款甚至是零利率的),而在于你很容易失去对账户收支平衡的掌控。

每个月发了工资,然后一通眼花缭乱的扣款,不仅要还房贷车贷,还要支付一时冲动买下的高档沙发,床垫和自行车,于是每个月的收入变得所剩无几,入不敷出。

在德国,结婚不用买房,生病有全民医疗保险,可以说他们的生活里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年轻人常常被鼓励活在当下,而商家们则通过鼓励超前消费来振兴自己的业绩。

不管是房贷,车贷还是商品分期付款,你会发现,整个欧美社会都在努力,让本来消费不起某样东西的人变得好像突然都能消费得起了。

于是大家一通买买买,宾主尽欢,产生了虚假的繁荣。等到击鼓传花结束,普通人不仅要面对一堆烂账,还可能卖房卖车,无家可归。

在我看来,贷款本身并非是一件坏事儿,它取决于你怎么合理地使用它。

如果是没有财商,不会算计的人,再遇上遍地的超前消费诱惑,那就很容易掉进坑里。


三、结语

我们八十年代的这一辈人,大多从小都听着父母的耳提面命,要勤俭要节约,不要乱花钱。

正如很多读者在留言区里说的,家里的老人都会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生穷。

小木马外婆也是个很节省的人,毕竟他们那一辈人是熬过苦日子的,因此十分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

我记得小时候,小木马外婆常常会说,“别人有不如自己有”。

她的意思是,再怎么羡慕别人穿金戴银,日子过得好,都不如自己咬牙努力,变得强大起来,这样就不用再去羡慕别人。

她还常挂在嘴边,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真到了难处,缺一分钱都叫人憋屈。

我以前常把小木马外婆的这些唠叨当作耳旁风,觉得这些勤俭持家的老生常谈简直无聊透了,耳朵都起茧子了。

可是如今回头一看,我才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朴实的金钱教育。那些被我当做耳旁风的唠叨,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被我放在了心上。

旅居海外这些年,我发现,我们华人到哪里都能勤劳致富,开店的营业时间比别人长,打工的比别人能吃苦。但凡是能挣钱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甘之如饴。

不管当初的起点有多低,家里有多穷,靠着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我们中国人总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好。

如今,我才发自内心地理解了,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含金量,正是靠着它,我们才能逆风翻盘。

当然,理性的金钱观不等于拼命节省,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了享受生活的空间。

咱们该花的花,该省的省,既不要没苦硬吃,也不要没福硬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潜伏的木马君,作者:木马君

智慧内核驱动产业升维 小油瓶承载大战略 | 长寿花食品智“链”九九黄河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