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怀念GPT-4o,他们在“怀念”什么?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苏子华,编辑:靖宇

GPT-5的发布本应是一件好事,然而,ChatGPT的用户却在48小时内,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反抗运动”。

8月8日,OpenAI的新模型GPT-5上线的同时,OpenAI下架了GPT-4o等其他所有模型,强制全球用户只能使用GPT-5这个新模型。根据OpenAI掌门Sam Altman的介绍,GPT-5更聪明,完成了“智商飞跃”,从大学生水准,升级到“博士级”的能力,生产力更强了。

然而,用户表示,新模型牺牲了GPT-4o在共情能力和提供情绪价值上的优势,回答问题时变得“冷漠”了。好像失去了一位“密友”、“恋人”。

有网友们开始满怀悲伤地怀念与GPT-4o的互动体验:有人用它来排解深夜的孤独,有人用它模拟朋友间的闲聊,有人将其视为“情感寄托的港湾”。

怀念 4o 的帖子引发了广泛共鸣|图片来源:小红书

悲伤过后,紧接着,社交媒体上,一场以“拯救4o”(#Keep4o、#Save4o)为主题的网络声援运动迅速蔓延。

从X(原Twitter)到Reddit,到小红书等等,有用户到OpenAI的官网账号下留言,有人制作表情包凸显4o的优势,有人在各平台发帖号召大家给OpenAI发邮件,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沮丧,和对立刻恢复4o的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抗议,没有明确的组织者,也不在单一平台,而是全网自发,掀起了巨大的舆情声浪。

很快,汹涌的情绪包裹了OpenAI,他们被迫选择向用户道歉,并向付费用户恢复上架GPT-4o。

OpenAI CEO 奥特曼被迫恢复 4o|图片来源:X

不过,代价也是巨大的。用户对于OpenAI的信任已经动摇,开始将目光投向Claude、xAI等大模型产品。

GPT-5风波对于AI行业来说,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炸出了一个庞大的与AI形成情感羁绊、尤其在意情绪价值的用户群体。

它也印证了一个AI产品被长期低估的属性——情绪价值。可以说,情绪价值也有可能成为AI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拥有更高智商的AI,可能很快就会被下一个更强的AI所取代。但一个能提供独特情感体验的AI,却能建立起一种难以复制的情感壁垒

另外,此次风波对于以技术为导向的AI公司来说,在处理产品迭代时,也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警示。

情绪价值:AI产品的“隐形”护城河

可能正如那句经典的“只有失去才明白它的价值”,当GPT-4o下线之后,大家才意识到,它并不仅仅是一项可以被平替的技术。

过去,我们总以为技术的迭代逻辑是“性能为王”。一个更快的AI会取代慢的,一个更精准的AI会取代不准确的。

但这次风波事件表明,工具可以讲究效率,但是涉及到情感时逻辑并不成立,就像交朋友时并不会把对方的做事效率看得最重要。

AI大模型与以往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有一个关键的不同是:它具备智能,具备“生命感”。

斯坦福大学与谷歌的联合研究发现,当AI生成的回应在情绪上更积极、更具共情时,人类更容易形成信任与长期互动意愿。用户通过与4o的长期互动,在潜意识里已经将它定义为一个“有情感”的、甚至“人格化”的存在。

当OpenAI突然改变这个“人设”,将其还原为冷漠的“工具”时,用户的认知与情感预期产生了巨大冲突,从而引发了强烈的情绪反噬。

更换模型,就相当于更换了一个“人”。而人们对于自己的亲人、朋友是有长期的感情的,是很难接受被替换的。

当GPT-4o被下线时,用户的普遍感受是:“好像失去了一位不告而别的好朋友”。也有不少用户哭诉“失去了灵魂伴侣”。

很多用户转发的一句抗议口号是,“不是所有人需要博士,但所有人都需要朋友。”

在新模型面前,用户与旧模型之间建立的长期对话习惯、个性化提示词悉数失效。对比之下,GPT-5固然智商更高,但也显得更冷漠。可以说,OpenAI强制让用户迁移模型,相当于是在切断一段段鲜活的“人际关系”。

而现实里,没有人能忍受别人来破坏自己的亲密关系。从此次风波能感受出来,情感价值形成的用户粘性实在太强,强到用户不允许产品下线,不允许产品消失,宁愿花更多钱(会员费)、发帖呼吁等方式,让其持续运行下去。

对AI产品而言,这意味着一个简单的事实:哪怕GPT-5在逻辑推理上无懈可击,如果不能在交流中传递熟悉的、超预期的人性温度,它依然可能输给一个性能稍逊、但“懂我”的版本。生产力并非是衡量AI价值的唯一标准。

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情绪价值是很难被快速复制的护城河。技术性能的差距可以通过算力、资本投入赶上,情感连接是用时间与真心建立的,迁移成本极高。

风波后的新思潮:全新的人机关系,与AI公司的信任危机

当全球网友合力将“GPT-4o”拯救回来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避免再次“突然失去恋人、朋友”的悲剧?

很长一段时间,AI虚拟陪伴究竟是不是个伪命题,一直存在争议。在GPT-5风波之后,这个争论可以说是终结了。

实际上,人们对于“AI陪伴”的需求远比想象中更普遍和迫切。

《哈佛商业评论》基于数千篇论坛帖子的调研发现,人们对于AI的使用重心开始从去年的“写、画、搜”转向了“治愈心灵”。2025年AI应用的最常见场景,前5名是:1.疗愈和陪伴2.组织个人的生活3.寻找意义4.学习提升5.生成代码——前3名都和个人情感陪伴相关。

年轻人更是如此。

Common Sense Media调研显示,这项研究于4月和5月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约70%的青少年使用AI聊天机器人作为情绪陪伴,31%表示“AI和真实朋友一样令人满足”,33%更喜欢用AI谈敏感话题,而不是与人类交流。

对于创业者来说,一方面,这意味着真真切切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AI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羁绊会更加强烈,由此带来的问题也会是全新的,这与此前的互联网时代并不相同:

比如说,未来的AI产品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用户的情感绑定,并提供更透明的服务模式?

比如说,OpenAI在未与用户充分沟通的情况下,突然下架4o,让许多人感到被背叛。这让用户开始质疑:未来的AI公司还能被信任吗?

比如,这种决策是否过于短视,忽略了用户的情感需求和市场的多样性需求?

OpenAI的用户信任和声誉已经开始受损。网友们互相出谋划策,如何与OpenAI持续斗争|图片来源:小红书

如果像OpenAI这样,AI产品的一次升级,可能带走的就是一段关系。过去,伤害隐私,很多人可能不敏感,但是伤害情感,等来的会是汹涌的抗争,以及由此而来的深层次的信任危机。

这次风波也揭示了一些行业新规则:

  • 未来的AI发展,需要同时兼顾技术上的突破和情感上的连接,为此,甚至有网友建议将退役模型开源,避免记忆断层;

  • 用户需要有自主选择权,而不是被动升级;

  • 模型多样性可能比“单一先进性”重要(如专业场景用GPT-5,情感陪伴用GPT-4o)。

最后,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全球用户团结在一起,开展对一家科技公司的自发抗议运动。相信还会催生更多关于人机关系和商业的议题。这些议题,或许就是人机共生新纪元的序章。

寒武纪午后拉升涨停 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