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靖宇,原文标题:《一切竞争,都变成了「AI 竞争」》,题图来自:AI生成
理想最新纯电车型i8发布会上,创始人李想花费大量篇幅介绍车机的智能化,以及VLA技术下的智驾进化。
遥想上半年李想的“AI Talk”直播,在让人想夸一句“厂长实在是太想进步了”之外,不得不说马斯克对于特斯拉从“汽车公司”、“新能源公司”再到“AI公司”的定位,对同行们的影响还是有点大了。
同时,刚刚结束的WAIC2025上,吉利联合阶跃星辰、千里科技发布了超拟人车载AI智能体、Agent OS,让“大模型上车”具象化了。
无论怎么看,AI都在成为当下车企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AI“浸入”中高端
理想的“iPhone4时刻”:VLA大模型即产品
向来以“沙发彩电大冰箱”+增程独步汽车市场的理想,智能化转型却是一种车企中最猛烈的——也许正因为起步相对友商晚,具备后发优势的理想团队反而有弯道反超的感觉。
在理想i8纯电SUV新品发布会上,长达数小时的演讲中,关于车辆的续航、动力、设计等传统参数被一笔带过,而占据绝对C位的,是一个名为“VLA”(Visual Language Model,视觉语言大模型)的AI技术。李想甚至将其称为汽车行业的:“iPhone 4时刻”。
听起来多少有点夸张,但是VLA的核心,彻底打破了过去智能汽车中两个孤立的“大脑”——智能驾驶(AD)与智能座舱(SS)之间的壁垒。过去,负责开车和负责对话的是两套独立的系统,它们“鸡同鸭讲”,无法协同。而VLA的出现,意味着汽车的“眼睛”(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和它的“嘴巴与耳朵”(语音助手)终于共享了同一个“大脑”。
当用户说出:“帮我找一个附近人少的咖啡馆,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开个短会。”在VLA的驱动下,汽车不再是机械地执行“导航到咖啡馆”的指令。它会首先通过认知模型理解“人少”、“安静”、“开会”这些模糊但关键的意图,然后调用视觉和城市信息数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地点,并最终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前往。
这标志着车载AI从一个被动的“指令执行者”(Assistant),向一个能够理解语境、进行推理、主动服务的“智能体”(Agent)的跃迁。理想汽车正在赌一个未来:五年后,消费者购买一辆高端智能电动车,最关心的将不再是它有多少块屏幕,而是它的“智商”有多高。
将VLA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理想实际上是在宣告:未来汽车的价值,将由AI代码的数量和质量来定义,而非钢板的厚度。
吉利的“汽车机器人论”,具象化了
如果说理想的VLA是从产品端发起的单点突破,那么吉利在WAIC上发布的Agent OS,则是一场自上而下、覆盖全域的体系化反击。联合AI独角兽阶跃星辰、千里科技,吉利亮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更聪明的语音助手,而是一个为“智能体”原生打造的操作系统。
“Agent OS”的核心理念,是将汽车视为一个轮式机器人。这个机器人需要一个能够统一调度全车硬件与软件,并能进行主动式、情感化交互的“灵魂”。吉利银河M9所搭载的车载AI智能体,正是这个灵魂的雏形。基于阶跃星辰的端到端语音大模型,它不仅能听懂你的话,更能听懂你的“话外之音”。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系统感知到你今天在公司停留时间比平时长,且路况异常拥堵。它不会等你开口,而是主动询问:“今天很辛苦吧?回家的路有些堵,要不要为您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并开启座椅按摩?”甚至,它还能根据你的日程,提醒你“太太的生日快到了,路过的商场有一家她很喜欢的花店,需要为您预订一束花吗?”
这就是Agent OS的威力——它让AI从“可用”进化到了“好用”,甚至“爱用”。它不再是一个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工具,而是一个懂你、关心你的“数字生命”。吉利通过发布Agent OS,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未来的汽车竞争,是生态之争。谁能构建一个让开发者愿意涌入、让用户深度依赖的AI Agent生态,谁就能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从理想的VLA到吉利的Agent OS,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AI已经完成了从“选配”到“标配”,再到“准核心卖点”的三级跳。
AI,正在成为中国汽车产品竞争的重要变量。
星辰大海之外,进化的“基本盘”
然而,当我们将视线从云端的AI模型拉回到坚实的柏油马路,从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下沉到更广阔的二三线市场,我们会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将汽车视为“出行工具”的消费者而言,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体验——空间和操控,依然是他们做出购买决策时,心中最重的那块砝码。
空间的福音:大,依然是硬道理
在中国,“家”的概念被无限延伸,汽车早已成为“家的延伸”。尤其在家庭用户成为购车主力的今天,“大空间”几乎等同于“高幸福感”——进口车型到中国就拉长轴距的习惯,被保持到了现在。
乐道L90、吉利银河M9,以及今年上半年推出的众多全尺寸SUV,共同指向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在主流市场,尤其是在20~40万价格区间,一个宽敞、舒适、多变的车内空间,依然是打动消费者的“不二法门”。AI或许能决定一辆车有多聪明,但空间,决定了一家人在车里能有多幸福。
操控的回归:好开,是永恒的追求
电动化一度让“驾控”这个词变得模糊。当所有新能源车都拥有了迅猛的加速和安静的座舱后,同质化的驾驶感受让许多人开始怀念燃油车时代“人车合一”的乐趣。然而,已经有中国车企很快意识到,电动化恰恰为重塑驾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刚刚上市的吉利银河A7,在宣传中便特别强调了其底盘调校的功力。极客公园刚刚体验过这辆车的动态试驾。从手感来说,虽然同为银河旗下车型,但是吉利银河A7的操控,要明显好于此前同系车辆“过于舒适”的调教。吉利团队透露,吉利银河A7底盘由路特斯团队调教,保证了车辆在操控上的优越性。
无独有偶,新势力品牌零跑汽车,在其最新的纯电车型B01(内部代号,或为C10的后续车型)的开发中,也明确表示其底盘由Stellantis欧洲团队主导调校。欧洲,特别是德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底盘调校体系和最严苛的测试环境。聘请欧洲团队,意味着零跑希望其产品不仅能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更能达到全球市场的严苛标准。这背后,是对“好开”这一基本需求的执着追求。
从吉利到零跑,我们看到,当电动化解决了动力问题后,车企开始重新将资源投入到底盘、悬挂、转向这些“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地方。它们深知,无论汽车如何智能化,驾驶本身带来的愉悦感和安全感,是无法被任何屏幕或应用所替代的。对于那些依然热爱驾驶、享受操控的用户而言,一个经过精心调校的底盘,远比一个会讲笑话的AI更有吸引力。
一切竞争,都会变成“AI竞争”吗?
至少目前来看,在中高端市场中,AI和大模型正在成为新产品的重要卖点之一。这就倒逼车企——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老牌车企——开始迅速组织内外部力量,增长“代码”,尤其是“AI代码”方面的能力,例如吉利就联合了大模型、智驾等外部力量,充实“全域AI”的概念。
而中低端普惠车型领域,利用新能源架构优势,在空间、操控、功能和体验上,对传统油车进行“降维打击”,让消费者的第一台车就是“改善车型”,则是一个不变的趋势。
未来,或许不会有纯粹的“AI汽车”或“传统汽车”,最终的胜利者,将是那些能够将AI的智慧,完美融入到卓越的机械素质之中的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