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Antik,编辑:尤蕾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运动康复”,你会进入一个有着铺天盖地的专有名词的结界:“骨盆前倾”“脊柱侧弯”“肱骨前移”“翼状肩胛”……现代人的身体被这些不知所云的描述“判了刑”,连那些原本没有明显不适的人也开始怀疑自己。
与这些专有名词相伴而生的,是一个越来越火爆的产业——大量自称“康复教练”的从业者,游离在医疗监管体系之外,却在社交媒体和私域中推出起步价上千元、完整疗程动辄上万元的课程。
人们对“运动康复”的理解也逐渐被这些术语和高价课程误导。在医学和运动科学的语境中,运动康复是一套系统的、以功能恢复为目标的干预过程,是运动与医疗的结合。运动康复通过运动疗法、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方式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运动功能,预防运动损伤。它强调精准评估、个体化训练与多学科协同,而非简单的矫正或放松。
将专业概念挪用到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中,它的医学属性就被淡化了,商业包装的作用则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放大。运动康复不再围绕着“谁康复、康复什么、怎么康复”的问题,而变成了“谁都需要康复”的变现箴言。
现代人对身材和健康的双重焦虑催生出一片运动康复的蓝海。城市中产焦灼地刷着社交平台,在镜子前打量自己的身体,将自己的体态与屏幕上那些错误示范反复比对,最终给自己下达了急需调整的判决。
从健身房到推拿馆,从运动康复科到私教工作室,“康复”被赋予了无数想象:人们寄希望于它能改变体态、消除疲劳、提升气质,甚至帮助自己“解锁更高级的身体认知”。于是,我们看到鱼龙混杂的体态矫正训练打着康复的幌子,既回避了医疗领域的敏感词汇,又借助贩卖身材焦虑不断拓展用户群体。直到今天,它仍游走在一个尚未建立明确的监管与信任体系的灰色地带。
我们真的需要“运动康复”吗?
“我是不是有骨盆前倾啊?”“我的肩膀是不是一边高一边低?”“圆肩驼背是不是显得人‘偷感’很重?”……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身材模板”,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下,体态矫正早已不只是健康层面的考量,也成为审美焦虑的延伸。现代人对“身体不适”的理解,正在从疼痛、功能障碍这样的医学范畴,转向“看起来不对劲”的视觉判断上。
袁也是较早接触“体态矫正”概念的人之一。2016年前后,刚上大学的她找到了一份平面模特的兼职。身高175cm的她体重不到52kg,但在高清镜头前,她总觉得自己“哪里不对劲”。经过一番搜索,她怀疑自己存在“头前伸”的问题,还有一些外人难以察觉的“圆肩驼背”。在她看来,那些未经修图的照片至少让自己看起来比现实中胖了5kg,这让她难以接受。
起初,袁也试着在网上搜索解决方案。有很多健身博主都提到“体态”的概念,尽管并不熟悉其中的解剖学术语,袁也还是决定跟着视频练习。然而,“尝试让肩胛骨归位”“用××肌群发力”这样的指令对她来说过于陌生,因此在做动作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大多数时候,跟练完一套动作,她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对了没有。于是,袁也花高价报名了当时很火的一家“体态训练营”,希望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动作细节的指导。
“上课前要先上传自己各个角度的站立、坐姿照片给教练评估。很快我就收到了一份定制的训练计划和一套跟练视频。”跟着训练营锻练了两周,袁也开始觉得不对劲——所谓的“定制计划”,似乎只是把微博上的内容整合起来做成了跟练版本。视频中的动作拆解点到即止,没有运动基础的她根本不知道教练口中的“××肌群发力”是什么感觉。她一边练习,一边感慨自己身体的不协调,“每次练完都很迷茫,感觉自己只是在模仿动作,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
多年后回忆起那段经历,袁也才意识到,这类线上训练营虽然打着个性化的旗号,实际上却用一套模板把自己和其他学员都“批量处理”了。那份曾被她寄予厚望的矫正计划,不过是一场被过度包装的心理安慰,效果微乎其微,还给她造成了持续的“体态焦虑”。
为什么不运动,也得康复?
“体态矫正”和“运动康复”正逐渐被混为一谈,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在越来越多康复师的眼中,不运动、无疼痛,也得康复?
从字面意义上看,康复通常意味着“恢复”,它的前提是明确的:已有损伤,或存在需要修复的功能障碍。但在当下,越来越多没有运动习惯、日常也无明显症状的普通人,也会被认定为需要康复干预的对象。
这种趋势并非完全脱离现实依据。确实,久坐、重复性动作、单一运动模式,都会带来肌肉失衡与代偿。一些轻度功能障碍(如轻微腰酸背痛、肩颈紧张等)可以通过训练改善。然而问题在于,这些问题是否真的需要运动康复的干预,或是通过合理的休息辅以锻炼就能逐渐缓解?
特别是当正常的人体结构被视为“畸形”,任何不同于审美模板的体态,都会在这场贩卖焦虑的营销中演变成一种非治不可的“疾病”。不少人甚至在毫无身体自觉症状的前提下主动寻找自己的体态缺陷,然后自发地进入消费流程。这背后的原因既有现代人健康意识的觉醒,也包含着对身体失控的焦虑。人们倾向于相信:与其等身体出问题,不如尽早干预;既然改变习惯不易,能一步到位的矫正疗程要价不菲又何妨?
这类矫正训练既不像治疗那样有明确的适应症,也不像普通的体育锻炼那样松散、可控。在体态矫正的认知结界里,矫正是为了“预防潜在风险”,这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它看似合理,毕竟“防患于未然”符合大众对健康的基本认知。因此有了“××没有矫正好,练了还不如不练”这样的经典话术,意思是如果在没有纠正体态的情况下贸然运动,不但无益,反而可能加重损伤,甚至引发疾病。
其中的逻辑漏洞并不难察觉:原本用于恢复性训练的“运动康复”,被偷换成了“体态矫正”的同义词,继而进一步推导出“未经矫正便不宜运动”的结论。看似有道理,其实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多次概念转移。表面上是在强调运动安全,实则是将康复的本意与健身的自主性混为一谈,把可能存在的风险夸大为必须立即解决的隐患,从而将原本自愿、自主的运动行为描述成有危险的、需要先行干预才能进行的活动。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康复服务并不以科学评估为基础,而是依靠肉眼观察、自测问卷,甚至借由放大身材焦虑来制造问题。只需几张照片,“康复教练”就能迅速“诊断”出训练者的一连串急需干预的身体部位。这种轻评估、重销售的模式,在缺乏行业监管的背景下沦为追逐暴利的商业套路。它不再关心身体真实的需要,只要用户足够焦虑,那就有“被康复”的价值。
以“痛点”为卖点的“康复蓝海”
相比于传统医学中以诊断和疗效为导向的康复模式,如今的运动康复产业有“过度治疗”的嫌疑。在这门生意中,身体的每一处轻微不适都被不断放大,每一个让人似懂非懂的术语背后,都是一张张正在扩展的用户画像,使商家能够以精准打击痛点的方式持续贩卖焦虑。
鼓吹体态矫正的疗效,本质上是一种极为精明的营销策略。毕竟在现代营销的语境下,推销的已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为用户解决痛点的方案。而当痛点不再稀缺,真正重要的就不是识别问题,而是制造需求。
康复市场的专业性与商业性之间始终存在张力。在一些拥有运动医学背景的专业机构中,体态训练的确帮助用户缓解了长期疼痛,或在视觉上提升了个体状态。其实,无论是“运动康复”还是“体态矫正”,其问题都不在于概念本身,而在于它在流量机制中被神化。
为了吸引流量与销售课程,一些从业者会过度承诺、制造焦虑,甚至推出违背生理机制的训练方法,将体态矫正简化为提升气质、改善形体的“万能钥匙”。而且,由于这类训练往往缺乏可量化的疗效标准,成果评估大多依赖用户的主观感受,然而日复一日积累下来的不良体态无法通过短期训练改善,需要长久地加以练习,这就使得康复行业具备了极强的免责机制——如果用户没有达到改善的目标,责任很容易转嫁到用户自己身上,没有定期练习、姿势有误、不够自律等都成了商家推卸责任的说辞。
运动康复本应是人与身体重新建立连接的一种手段,如果过度追求商业价值,它的出发点便不再是“是否需要”,而是“能否被说服”。
在这个不乏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需要被康复”的对象。但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你购买的究竟是服务,还是一个被人为制造的标准?你将要改变的是身体,还是对身体的认知?当运动康复成为产业,我们更需要的是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