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做梦,又如何区分幻觉?

【来源:虎嗅网】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古往今来,梦境如烟似雾,虚幻缥缈,却又承载着人类最深邃的思考和情感,映照出现实世界的种种投影。诗人们在梦中寻觅灵感:李白夜梦飞升,写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杜牧梦回金陵,怅然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在梦境里,我们也常常经历不可能的奇遇,踏入未知的世界,甚至与现实世界交错相连。梦境究竟为何如此真实?为什么有些梦让人念念不忘,有些梦却在醒来的瞬间消散?这些奇妙的体验究竟是大脑的一场虚构,还是潜意识的隐秘表达?科学家们试图解开这一谜团,从古人的遐想走向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

人类对梦的探索从未停止。在古埃及,人们认为梦境是神灵传递信息的方式,法老甚至会请专门的“解梦师”来预测未来。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é)在梦中看到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醒来后顿悟,揭示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这些故事似乎印证了梦境并非毫无意义,而是可能与思维、记忆甚至创造力密切相关。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

到了1953年,科学家偶然发现了REM(快速眼动)睡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脑可以类比为夜晚的剧院——当身体沉睡,剧场的灯光变暗,幕后却一片忙碌,神经元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活跃起来,编织着梦境的故事。

如果说梦境是大脑“剧院”的演出,那么这场演出的剧本又是如何编排的呢?科学家发现,梦境的内容并非完全随机,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经历、情感和记忆紧密相连。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大脑复杂的神经网络运作,尤其是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DMN)的系统,以及多个负责感知、情绪和记忆处理的重要脑区。

梦的编织:大脑如何构建梦境?

睡眠并不是一个连续的、不变的状态,而是由多个睡眠周期构成,每个周期大约持续90分钟,一夜通常会循环四至五次。在每个睡眠周期中,大脑会经历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和REM睡眠两个主要阶段,大部分有着生动画面、奇幻场景和强烈情绪体验的梦境都发生在REM睡眠阶段。

一个睡眠周期会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殊的大脑波动和身体反应,前三个阶段都是NREM睡眠,而REM睡眠发生在第四阶段。图片来自网络

在REM睡眠阶段,大脑的活动模式与清醒时有许多相似之处,多个关键脑区会高度活跃,如枕叶(视觉皮层)负责梦境的视觉体验,使梦境充满色彩与场景;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体)与情绪和记忆密切相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梦境常常伴随强烈的情感,比如恐惧、喜悦或悲伤。

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图片来自anahana

与此同时,前额叶(执行功能中心)区域的活动会被抑制,导致梦境中存在逻辑混乱和不合理情节——我们在梦里常常经历荒诞不经的事件,当时却毫不怀疑,这正是前额叶控制下降导致的;脑桥(REM-on细胞)作为“指挥官”,会向丘脑和皮层发送信号,触发生动的感官体验,同时抑制脊髓中的运动神经,让身体在梦中“瘫痪”,防止我们将梦境内容付诸现实。

那么,一场梦境究竟能持续多久?研究发现,REM睡眠的时间长度是逐渐增长的:第一轮REM睡眠最短,持续大约10~12分钟;第二、三轮REM睡眠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睡眠结束前的REM睡眠可以达到15~30分钟,甚至更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早晨醒来前的梦境往往比夜间的更清晰、情节更连贯。

而在整晚的睡眠过程中,大脑不断在筛选、重组和重演白天的记忆碎片,使梦境中既包含熟悉的场景,又往往夹杂着荒诞的想象。

梦境的拼贴:记忆、情绪与想象的融合

DMN在REM睡眠期间高度活跃,这使梦境不仅仅是一种无意义的随机活动,而是成为一种信息重组的过程。

科学家发现,梦境中的场景和情节往往源于对我们日常经历的重新组合。你或许会梦见童年的故乡,却发现街道的布局已经变得陌生;或者在梦中遇到多年未见的朋友,但他们的面孔却与现实记忆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大脑在REM睡眠期间,会从不同的记忆片段中提取元素,并将它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梦境体验。

白天的情绪体验在梦境中会被放大和再现。例如,考试前的焦虑可能会变成梦里迟到、忘带文具的紧张情境;梦境可能会让你再次面对刚刚有过一次激烈争吵的那个人,但场景和对话却变得荒诞离奇。研究发现,REM睡眠对情绪相关的记忆的整合尤其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筛选记忆,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使我们在清醒后能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压力。

梦境在记忆巩固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对情感记忆的处理方面。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会优先处理与情绪相关的记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梦境中的场景往往充满强烈的情感色彩。有些梦让人惊恐万分,有些梦则带着淡淡的怀旧与忧伤。

这种记忆和情绪的结合,使得梦境不仅仅是对过去经历的复制,而是成为一种再加工和重塑。梦境中的事件或许并未真实发生,但它们可能折射出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那些在白天被理性压抑的情绪,在夜晚悄然浮现,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出现在梦里。

梦境与幻觉:现实与虚幻的边界

如果说梦境是大脑为我们编织的一场虚拟现实,那么幻觉能否被看作这场虚拟现实在清醒状态下的延续?

在REM睡眠期间,大脑表现出的奇特的活动模式——边缘系统(如杏仁核)高度活跃,赋予梦境强烈的情绪色彩,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功能则被抑制,使得梦境中荒诞不经的情节不会受到质疑——与某些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活动模式惊人地相似。

研究发现,精神病性幻觉可能与多巴胺系统的过度激活有关,而REM睡眠期间也涉及多巴胺的调控。这是否意味着梦境和幻觉可能具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模式,在某些情况下与REM睡眠期间的脑电模式类似。换句话说,他们的大脑可能在清醒时陷入了一种类似梦境的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难以区分现实和幻觉。

事实上,梦境和幻觉的共同点之一,正是个体无法意识到自身的认知偏差。在梦境中,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真的能够飞翔;而在精神病患者的幻觉体验中,他们可能会坚信自己听到了一些并不存在的声音。这种误判的发生,很可能是由于大脑无法区分“内部生成的知觉”和“外部现实世界的输入”。

《清醒梦》,[美]斯蒂芬·拉伯奇、[美]霍华德·莱茵戈尔德

中信出版集团,2020

更有趣的是,一些研究发现,清醒梦(lucid dreaming)的状态可能与精神障碍中的幻觉体验有一定相似性。在清醒梦中,我们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而某些精神病患者的幻觉体验可能类似于处于一种“失控的清醒梦”中——他们无法主动控制幻觉的发生,但他们的思维仍然深陷其中。基于这一理论,研究者甚至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即通过清醒梦训练,帮助患者学会“识别”虚幻与现实,从而增强他们对幻觉的控制能力。

梦境、幻觉、精神障碍,这些现象看似毫无关联,却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实的?或许,梦境不仅是夜晚大脑的奇幻演绎,更是我们理解意识、思维乃至精神病理学的重要窗口。正如哲学家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的那个著名问题:“如果我在梦中,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梦中?”它不仅是哲学的困惑,也是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需要解答的重要谜题。

《第一哲学沉思集》,[法]笛卡尔

商务印书馆,1986

梦境,是夜晚大脑编织的幻象,是记忆与情绪交织的画布,也是科学尚未完全破解的谜题。从古人对梦的诗意想象到现代神经科学对梦的深入探索,我们对梦的理解逐渐从神秘走向理性,但它依然保留着某种难以捉摸的特质。

或许,梦不仅仅是睡眠中的奇遇,它还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回声。它连接着现实与幻想、理性与潜意识,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记忆与决策。那些深夜的梦境真的会在清晨的阳光下彻底消散吗?还是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思想,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关于梦的研究仍在继续,关于梦的疑问也远未结束,或许在探索梦境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追寻的,不只是梦的奥秘,更是关于意识、自我与现实的终极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睿周报 (ID:TheThinker_CITIC),原载于《信睿周报》第147期,作者:陈昂(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在读)、陈发展(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本文系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24ZDXK0011)、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英才培养计划(拔尖人才)培养项目(2025PDWSYCBJ-09)、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PKJ-2023-Y79)成果

贵金属期货全线飘绿 沪金主力涨幅为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