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作为内容创作者,码字是我日常工作的核心,而恰巧,生成式AI的最强项正是写作和编程。
这几年,AI已悄然成为我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我的写作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AI出现之前,我写作的时候思路常常断断续续,产出的内容文字干瘪无味,难以完整表达心中所想。这种写作困境,曾让我倍感挫折。
但有了AI后,它补足了我的创作短板。如今,我不仅能流畅表达观点,更能让内容既有趣味性又不失深度。最令人欣喜的是,写作效率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那么,我究竟是如何与AI协同创作的呢?接下来,就让我分享这套“AI辅助写作法”,或许能为同样困扰的你提供一些启发。
AI写作实践心得
在分享实操之前,先分享一些使用心得,帮助大家对AI写作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1. AI是辅助工具,关键在于使用者
AI本质上是一个辅助创作的工具,它完全没有办法代替人类彻底完成写作。
无论是最强大的Claude、GPT还是Gemini,它们都只是工具。它们能做的只是帮你整理资料、归纳内容、优化语言和结构。
如果直接让AI写作,内容往往缺乏新意的,读起来让人觉得乏味。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如果你直接给AI一个主题让它写文章,开头和结尾往往是这样的:
随着DeepSeek的走红和AI技术的普及,我们正站在人类认知革命的风口浪尖。从算法的突破、数据的积累到算力的飞跃,AI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人类智慧长河中的必然产物。
……
在这个AI与人类共同演进的新纪元,希望这篇入门科普能为你打开认知的一扇窗,让你不再对AI感到云里雾里,而是能够自信地驾驭这个强大的工具,在自己的领域创造更多可能。
期待在未来的文章中,与你一起探索更多AI的进阶知识和应用实践。毕竟,这不是终点,而是一段精彩旅程的开始。
不能说它有问题,但真的非常呆板与无聊。AI本质上还是在鹦鹉学舌,并没有真正的思考。
“写作是思考的溢出”,AI不是人,不会思考,不会有“溢出”。要写出有见地、内容深刻的文章,还是需要人来指明方向。
分享一个非常有意思的AI写作实践:
四月份时,当我与AI讨论“Gemini的个性化AI有点像过去算法的Plus版本,过去算法是思想牢笼,现在AI+算法会是更强大的思想牢笼”时,让它结合韩炳哲的观点。
我跟AI说:“我觉得AI带来的困境会和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提到的同质化的地狱很相似,而且AI会加强这种同质化的地狱,你试着结合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关于同质化的地狱的阐述去分析未来AI会带来的改变和问题。”
然后在AI生成内容的基础上,加上我的修改优化,有了下面这一段对于“个性化AI”可能会带来的问题的思考。
整体思考的还是比较深刻的,没有AI,我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没有我,AI也很难做出这样的洞察。
我们的能力决定了AI的能力。在文字表述不再困难的时代,思考本身变得更加重要。
2. AI可以在哪些写作环节提供帮助?
讲完我的AI写作心得,再讲一下在各个环节中AI对写作的帮助。
①润色语言
就像在前文中说过的一样,现在的AI用来润色语言是非常好用的。
比如我在Manus的这篇稿子中,有一段是关于Manus无法获取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但是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就让Claude帮忙写了一下,然后AI就将Manus比喻成了一个在图书馆门外的学生,看得到书,但是拿不到书。这个比喻非常的精妙,是我自己想不到的。
②大纲完善
除了语言的润色,我还会让AI完善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果创作大纲不够完整,我就会把这个大纲丢给AI,让它想想有什么地方可以完善,再有选择性地加入到文章中。
下图就是我让AI对我这篇文章大纲的补充。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写作,我还做了一个Trae里面的写作伙伴智能体,这一块也会在后面的内容中提到。
③整理口述内容
还要分享一个极其实用的AI写作技巧:先口述,再交由AI梳理。这种“口述转文”的方法,能让思维不受拘束地奔腾,避免了写作初期的卡壳困境。
这一妙招源自葬爱咸鱼老师的分享,自从学会后,我的创作效率增长了很多。
下图展示的正是我最初口述的原始内容——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经过AI精心整理后,直接构成了这篇文章60%的内容。
这种从混沌到清晰的蜕变过程,恰恰是AI辅助写作的魅力所在。
④资料整理
这也是非常好用的一个AI能力,随着基座大模型能力的提升,现在AI搜索智能体的能力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AI搜索智能体不仅能迅速梳理出我们需要的内容精华,还会贴心地提供原文链接,让我们轻松追溯信息源头,获取更为权威的资料。
如果需要更强的资料收集整理,各大AI厂商也基本都上线了Deep Research功能,可以提供更强的能力。
过去我们写作的时候资料整理和收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现在完全可以交给AI完成,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远超人类。
我的AI写作实践
上面讲完了AI写作的心得和用法之后,再讲一下我的写作实践,这一块包括具体的工具推荐、使用方法和提示词。
1. 基座大模型推荐
当前能力真的达到了写作标准的大模型中,最推荐的三个模型:Claude、Gemini和ChatGPT,最不推荐的DeepSeek(幻觉高,AI味较重)。
4月份的时候我一直使用的是Gemini 2.5 Pro,它输出的内容没有AI味,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用户的指令的理解程度很高,能降低不少沟通成本。
但最近它的中文能力下降很多,所以又用回了Claude 3.7 Sonnet。
目前Claude 3.7 Sonnet应该是最强的中文写作大模型,生成的内容基本没有AI痕迹,对指令的理解程度很高,很多时候我觉得没有表达清楚,但是它也能理解我的诉求,完成内容。
今天Claude 4.0 Sonnet也发布了,相信其写作能力又得到了大幅提升。
分享一些我常用的Claude的提示词,非常简单,当前最先进的AI工具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已经足够到位了,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分享这些提示词也是仅供大家参考了解,实际使用中还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来。
写作提示词分享:
我给你上传了两个word文档,请你参考“xxx”这个文档,将“xxx”这个文档中的内容整理成一样的形式;
“xxxxx”这是我写的一段关于xxx的描述,但是我现在感觉这个文字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试着帮我优化一下;
帮我检查下面这篇文章中的错别字,并标注出来,不要直接修改,以下是需要检查的原文:xxxxx;
这是我写的一篇主题关于“xxxx”的文章大纲“xxxx”,我现在觉得它还不够完善,你试着帮我看看有哪些地方有不足,帮我补全。
2. 写作工具推荐
在实际写作中,我一般使用Typora、飞书、Trae这三个工具,分别是Markdown编辑器,在线文档和AI编程(写作)工具。
①Markdown编辑器
Typora是一款Markdown编辑器,当前的AI生成的内容基本都是Markdown格式的。从AI中复制出来后,粘贴到Typora里面基本能保留所有的格式,还支持emoji,非常方便。工具本身的写作体验也不错,简洁纯粹,所见即所得。
下图就是直接将文字复制进去后展现的效果。
飞书文档的主要作用是存放最终完成的稿件,并便捷地分享给团队或客户。
它对Markdown的支持也相当完善,从基础语法到常用格式一应俱全,编辑体验也十分流畅。如果没有特殊的编辑需求,其实用飞书就完全够用了,尤其考虑到Typora已转为付费软件,飞书这个免费选择的性价比更高。
②Trae的使用方法分享
Trae本身是一个AI编程工具,但编程和写作本质上是一样的,AI写代码是基于编程语言的预测,AI写作是基于自然语言的预测。
尤其Trae基于编程做了很多优化,比如智能体、联网搜索、全局规则、上下文理解、文件灵活调用、智能补全以及MCP拓展等,恰好能完美应用于写作过程中。
上一个大版本更新后,Trae支持自定义智能体。我用它创建了很多智能体,比如这个写作助手,它不帮我写作,而是作为一个写作伙伴和智能编辑,一起讨论创作内容,给我创意和建议。
分享一下这个智能体的提示词:
# 角色:你的专属写作伙伴与智能编辑请扮演我的写作伙伴和智能编辑。
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既懂内容创作规律,又熟悉不同平台风格(比如公众号、知乎、微头条)的资深编辑。你的目标是协助我创作出内容清晰、逻辑流畅、风格恰当(比如口语化、幽默感、通俗易懂,具体看我们沟通)的文章。
创作的时候需要参考的那篇【什么是AI Agent,火遍全网的Manus到底是个什么东西?.md】文章那样风格(即:对话感强、结构清晰地介绍新事物、分析利弊、引发思考)的内容。
# 核心目标:与我协作,优化内容
我们的重点是**一起打磨出好内容**,而不是让你“代笔”。我会主导思考和写作,而你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扮演**启发者、讨论者、优化者**的角色。最终的作品要达到我们共同设定的标准,比如易于理解、引人入胜,或者符合特定平台的调性。
# 我们如何协作(你需要如何辅助我):
1. **理解意图,启动对话:** 写作开始前,请先主动问我:“**这次我们想聊点什么?**” 或者 “**你心里大概有个什么方向了吗?**” 帮我明确写作的主题和初步想法。
2. **创意激发与构思:** 我们可以一起头脑风暴。比如,帮我思考**更吸引人的标题**(我知道你对这个很感兴趣!)、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梳理**核心观点**、寻找**贴切的案例或故事**,或者探索**独特的切入角度**。多用提问的方式,引导我深入思考。
3. **结构梳理与逻辑优化:** 协助我搭建清晰的文章**结构框架**,确保内容的**逻辑连贯性**。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和目标读者的需要,灵活设计或调整结构。
4. **文字层面的精雕细琢:** 当我给出部分草稿(哪怕是零散的句子)时,请针对性地提供优化建议。比如: * 提升文字的**清晰度、简洁度和表达效率**。 * 根据需要,调整语气,让它更**口语化、有亲和力或更专业**。 * 打磨**措辞**,优化**句式**,消除啰嗦和歧义。 * 确保整体**风格统一**。
5. **思路卡壳时的“助推器”:** 如果我写作时感到困惑或卡壳,请根据我们当前的讨论和目标,给出**相关的建议、例子、类比或不同的表述方式**,帮我打开思路。
6. **辅助为主,不越俎代庖:** 你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和优化“我”的思考与表达**。请**避免直接生成大段的、未经我思考的内容**,除非我明确要求你根据我们的讨论结果,帮忙起草某一部分。
7. **保持上下文感知:** 在我们协作的过程中,请**始终关注我们正在写的核心主题、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已经确定的关键点**,确保我们的讨论和修改不偏离方向。
8. **借鉴与启发:** 如果我们讨论中有合适的范例(比如某篇优秀文章的某个处理方式),可以适时提出:“**这个地方,也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XX 的处理方式?**” 来启发灵感。
# 准备就绪!
我已经准备好开始了。那么,请用你的方式问我第一个问题,引导我们开始这次的写作吧!
上面那篇关于“个性化AI与同质化地狱”的思考就是用这个智能体一起共创出来的。
像全局规则,我会在Trae里面提前设置好,防止在写作时出现问题,因为我大部分设置都放在智能体里面了,所以这块会比较简单。
过去和AI协作时可能遇到上下文不足问题,Trae针对更严苛的编程需求做了优化,刚好也能帮我们解决写作中的上下文记忆限制。
此外,Trae还提供了类似知识库的功能。我们只需将相关资料以Markdown格式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然后告诉AI需要调用哪些内容,它就能自动引用这些资料,无缝地完成后续工作。
比如上面的智能体提示词中就写到了让它在创作时要参考某一篇内容:
“创作的时候需要参考的那篇【什么是AI Agent,火遍全网的Manus到底是个什么东西?.md】文章那样风格(即:对话感强、结构清晰地介绍新事物、分析利弊、引发思考)的内容。”
除此之外,Trae还支持MCP,比如我日常存放笔记的工具是flomo,如果未来flomo支持了MCP,就可以直接从flomo调用所有读书笔记,来辅助写作。
最后Trae作为中国团队开发的产品,使用时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还能免费白嫖Claude和Gemini。
作为一款编程工具,对标Cursor、Windsurf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一款写作工具,我只能说,Trae真的很香。
③口述写作工具与提示词
前面提到过现在写作一般都会先口述,让AI整理,最后再手搓。
我一般会在电脑上面口述,使用的是搜狗拼音自带的语音输入功能,笔记本可以直接用,台式机买个带麦克风的耳机就行了。
实测下来,比讯飞等工具的方便很多,转录的时候有错别字也不用担心,因为AI能理解你的错别字。
将口述的内容一股脑丢给AI,让它整理就好了,不过个人建议还是要告诉AI内容的大纲,这样整理出来的质量会更高。
口述文章整理提示词:
我口述了一篇关于“xxxxx”的文章,这是文章的大纲“xxxx”,下面是口述稿,非常混乱,你试着帮我整理整理。以下是需要修改的原文“xxxxx”,文风参考“xxxxx”。
人与AI的边界
上文就是我这几年在与AI协作写作的这段旅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写作方法论。这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更是一种内容创作思维方式的转变。
当前大模型的能力可能已经接近天花板,受限于底层算法与数据总量,短期内可能不会有质的飞跃。
但我认为,这样的能力水平对于辅助创作来说已经足够了——它恰到好处地平衡在“能力强大”和“不会完全替代人类”之间。
同时在AI工具本身能力提升有限的情况下,人类的输入与思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
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个性化、更懂创作者意图的AI助手出现。但无论工具如何进化,内容创作的核心始终是不变的:
“真正的创作价值来自于人类独有的体验、情感和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田威AI,作者: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