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让微信和腾讯与众不同,微信没有理由让它衰亡

【来源:虎嗅网】

一朋友近日写了《微信公众号已死》,引起了很多其他朋友的讨论,毕竟无论是公众号读者,还是作者,最近两年对公众号的推送机制和运营模式的微词越来越多。

这两年来说,公众号创作者的痛点在于:

1. 读者很难收到订阅号的推送,文章打开率越来越低,根据互联网研究部门的统计,2016年打开率可以达8%左右,现在已经在1%左右了,百万级大号,发布的头条文章阅读量不过万很正常。过去的创造者—读者的订阅分发生态已经被逐渐打破,平台算法推荐权重越来越大,积累的订阅用户越来越没有价值。

2. 审核越来越严格,很多文章审好久才能发出了;上架后,文章动辄遭投诉被删除,笔者讨论经济政治类话题居多,其实有些文章完全没有触碰红线,在其他平台都可以畅通无阻,甚至不乏官方刊物看了之后要求转载或约稿,但是在公众号平台却被莫名其妙删除。所以,各个文字类平台上讲,公众号创作风险是最大的。

所以,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导致有创作热情的思考者们,写作欲望越来越低,与其用心追求质量,而不如投机研究算法。比如说有博主反映,他之前一直认真写文章,浏览量寥寥,而用AI写的水文却经常达到10万+,因为AI的信息搜索能力强,更容易摸清算法推荐机制。

当人类灵性闪耀的创意日渐被遏制,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的内容泛滥,读者也失去打开兴趣的时候,这个信息场域就可能衰亡。有人说,公众号正在今日头条化,如果不做改革,有可能变成一个用户非常下沉的低质信息站,但愿这不会发生。

也有朋友分析说,从腾讯的角度讲,公众号运营机制改革速度慢,甚至越来越不合理化,或许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公众号不对腾讯产生商业价值,反而给它增加很多监管负担,所以还不如放任它慢慢在信息生态场上被边缘化。

笔者从外行角度看,对此有些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公众号是微信和腾讯的最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它的存在对微信和腾讯来说,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从信息革命本质上讲,公众号是对传统媒体的最成功升级替代,是中文界最高、最权威质量的信息载体。如果说大家在2012年之前获得最权威信息的途径是电视或报纸,那么现在是关注公众号。传统的媒体纷纷把公众号开始当成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企业、官方机构也都把公众号作为最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99%以上的最有质量的创作者,也都是以公众号为写作阵地。

所以,公众号是最有价值的中文信息场域,尽管今日头条、百家号、网易号等等内容量加起来远远比公众号的内容多,但权威性和质量比公众号,都不可同日而语,没有人会说以XX机构今日头条号发布信息为准。

正因为公众号具有独一无二的严肃性、权威性,它成就了腾讯这家企业有独特的价值和商业优势:

首先来讲是企业的人文价值。如上文所讲,公众号是当前社会最有价值的信息载体,现在每年公众号有2000多万原创文章,我相信中国多数的思想创作成果都包含在里面。所以这构成了微信与众不同的属性,它不仅是一个信息流转平台,更是一个有人文温度的APP。有人或许要说,企业人文价值不值钱,但是它却产生一种“软实力”,改变了腾讯以QQ和游戏为主要产品时代的形象,让它更有公众认可度,是企业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其次,对增加微信使用粘性的意义。因为有了公众号这个内容分享平台,才使得微信与一般社交APP有了不可替代性,即时通讯、便捷支付和公众号可以说是微信生态的关键三个组成部分,如果后二者缺一,微信可能很容易被其他新的聊天应用取代。并且相比之下,构建快捷支付体系并不难,但是形成公众号的信息生态很难,公众号是维护微信使用价值独特性的最重要的护城河。

再次,商业价值。正因为公众号的权威性,所以让微信这个平台汇聚了几乎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入驻,从而有机会塑造属于腾讯自己的商业生态,并为腾讯贡献商业利益。腾讯在2015年的社交广告收入为93亿,去年突破1000亿,笔者相信相当大部分是公众号创造的。如果腾讯让公众号死亡了,只留下纯私域聊天的QQ和微信,那么它在B端的客户资源就会丢失了。

所以笔者认为,公众号在腾讯产品序列中,虽然不是最能创收的,却又是最关键的之一,所以腾讯只有理由做好,而没有理由边缘化它,或者让它越来越和其他信息平台同质化。

也有人或许会说,你是理想化的、精英主义思考逻辑,商业中就要流量为王。从媒体发展稳定性讲,流量固然重要,但是支撑其走得更远的仍是价值和质量,诚如存在时间最长的媒体是《泰晤士报》(240岁)、《纽约时报》(174岁)这种严肃媒体,尽管它们都曾经遭受过市场革命的严重冲击,而不是那些发行量最大的小报。公众号应该在追求流量竞争力的基础上,仍要注重维护和扩大高质量内容的创作。

而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作者群,微信应该在算法上激励这些作者,加大那些原创率高、转发率高、点赞率高账号(无论粉丝多少)的文章推送力度,而不是推送那些触发了算法推荐,迎合情绪和热点的文章。

笔者也建议完善举报审核体制,应该要求举报者提出充足的证据,也应该给予作者抗辩的机会,让创造者与读者之间具有权利的公平性,不能说辛辛苦苦写篇文章,就因为几个读者不满意,然后就消失了。

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一个平台不能满足它的使用者和创作者的基本需求,而堕落为低质信息堆积场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转移到新的替代性平台。以美国社交媒体这两年的用户大迁徙为例,当X的内容质量大幅下降后,人们转而投向Threads、Bluesky,甚至还有苹果的Podcast,读者和创造者都会用脚投票,而非固守一方,微信应该看到这种潜在的风险。

不过笔者还是对腾讯抱有希望,因为今天(5月23日)微信管理平台驳回了腾讯公司对《微信公众号已死》的投诉,这篇文章成功解封,说明这家企业是一个为数不多尊重规则和事实,认可基本价值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将具有更强的转型可塑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阜成门六号院,作者:BJ王明远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证监会批了:同意!国有大行增资迎来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