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一
周末,儿子跟我说,English 10的老师上周五就布置了一项作业:自定题目,写一篇Essay,篇幅长度为Word4-6页。一些同学已经在写了,他因为上周有AP考试拖延了。不过,他已经想好了主题,周日晚就开始动手。
昨天吃早餐时,他说已经写了3页。我瞄了一眼屏幕,嚯,密密麻麻,果然干货满满。
“加油加油,一定可以按时交作业的!”我为他打气鼓励。
下午放学回来,又笑嘻嘻地跟我汇报进度:“写了三页半了。”
“哇,胜利在望咯!还能撑到4页吧?”
“我得想想接下去怎么写——感觉没思路了。”他挠挠头。
“问问ChatGPT啊!”我脱口而出。
“不行,动笔之前我就选了‘全文由我自己完成’这一项,不能向AI或他人求助。”他挺了挺背,虽然很单薄,却也是男子汉的背。
吃晚饭时,他又说:“他们有些同学已经跟老师申请延期交Essay了,说写不完。”
“你肯定可以按时交的吧,是明天吗?”
“今晚11点前。”
于是,吃完晚饭,他就一头钻进房间,奋笔疾书。
二
什么是“动笔之前我就选了‘全文由我自己完成’这一项”?我很好奇,打扰了他,专门问了一下。
按通常做法,学生在写完论文之后,需在Google Form的三项里选择一项,声明:
-
全文由我自己完成;
-
求助过人工智能或向他人寻求灵感;
-
全文由人工智能完成。
这是老师了解学生写作方式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做法“很美国”:先相信你的诚信,接受自我声明,而不是预设你作弊/欺骗。
显然,他很自信可以独立写完,且对自己彻底而透明的诚实非常有信心,所以才在动笔前就提交了上述声明。
儿子说,老师还提醒大家写完后别忘了用Google作业系统(Google assignment)“查重”,确认没有与其他的作业撞车。
不过大家也知道,学生中肯定有人会提交不实声明,老师也不是毫无办法。Google文档里每一次改动、编辑时间,老师都看得到,谁是一字一句写下的,谁动过“手脚”,有大段大段的复制粘贴,或者开始与结束时间间隔过短……老师有权限看全部的历史记录和修改痕迹。所以判断学生是否诚信作业,并不难。
三
在美国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如今正为“证明自己是人类”而疲于奔命。
休斯顿大学市中心分校的Leigh Burrell,在写完一封模拟求职信后被指控使用AI。尽管她用了两天反复修改,但她的作业仍被AI检测系统误判为机器生成。
为了洗清嫌疑,她制作了一份15页的PDF文件,附上写作过程的逐步截图;此后,她甚至不得不为每份作业录制近两个小时的视频,上传至YouTube,作为“清白的证据”。
“我当时非常沮丧,而且非常担心我的成绩会因为我没做的事情而受到影响,”利·伯雷尔(Leigh Burrell)说道。为了对这一决定提出上诉,她使出了浑身解数。
布法罗大学的研究生Kelsey Orman也经历了类似惊魂。临近毕业时,她有三篇作业被AI检测系统标红,她惊慌地联系了课程里的20位同学,发现其中五人也遇到相同问题,其中两人因此错过了毕业典礼。还好,Orman最终澄清清白。
这些故事说明,当技术被用来判断“谁是骗子”时,它的错误率与信任缺位,正反过来逼迫诚实的人进入一种近乎偏执的自证状态。而AI检测系统的错误标记率有时高达6.8%,这已不是个别的“误伤”,而是系统性的不公。
Turnitin是一家查重与学术诚信服务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在加州奥克兰市,其拥有业内最大的数据库之一,包括超过470亿个网页、19亿份学生论文和1.9亿份学术出版物(覆盖97%以上的主流期刊),通过专有算法对提交内容进行比对,识别潜在的抄袭和不当引用。
AI侦测对写作的塑造,已经从大学蔓延到了中学。
18岁的旧金山高中生 Sydney Gill 曾在一次写作比赛中被误判为使用人工智能写作,从那以后,她开始对自己的文字失去信心。在准备大学申请文书时,这种疑虑依然挥之不去:“我不想说这改变了我的人生,但它确实改变了我未来写作的方式。”她坦言。
对她来说,不是AI写作改变了她的写作,而是AI侦测本身——那个不总是准确、却拥有评判权的系统——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写得太好”,好到“不像人类”。
四
我们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州,和美国其他比较知名的州比起来,相对来说默默无闻,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水平,都不“冒尖”,属于美国各州中的“中等生”。
不过,在人工智能这件事上,北卡动作不慢,还是全美第四个发布AI教学使用指导的州。
早在2024年初,北卡公共教育部(NCDPI)就推出了一份长达37页的指南《北卡罗来纳州PK-13公立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建议》。这不是一次性发布就固定下条款的文件,而是个动态的“活文档”,会随着AI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更新。
州教育总监凯瑟琳·特鲁伊特在发布会上说了一番话很在理,大意是:生成式AI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挡不住,不如教会孩子们怎么用、怎么用得明白、用得负责任。
这份指南反思了“AI禁令”,称许多学校曾限制AI工具的使用,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弥合数字鸿沟,反而应通过学校教育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学习和使用AI。
教育部用一幅三联漫画来表达对AI的认知——将AI比作电动自行车,说明AI应作为学习伙伴,辅助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主政者提到了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未来工作报告》指出,AI和机器学习领域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增长40%,创造100万个新工作岗位。
这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做程序员,而是提醒人们:学生需要具备“AI素养”,知道AI怎么运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得理解它背后的伦理和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北卡教育部建议老师和学生都要接受一定的AI培训,内容包括使用方式、限制、伦理和风险。
他们给出了北卡的高中毕业生这样一幅画像:强调适应性、协作、沟通、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学习者心态和个人责任感等“持久技能”。
他们还列出几个很具体的建议,比如老师可以用AI批改作业、制定教学计划,节省时间和精力去陪学生讨论。学生也可以在老师允许的前提下,用AI翻译、语音转文字这些工具,尤其对英语非母语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来说,很有帮助。
当然,AI不能用来作弊,这是底线。为此,北卡还联合了AI for Education组织,创建了一个以道德的方式应用人工智能的框架——“EVERY框架”,提出了五条学生使用AI时要遵守的规则,从申请许可到申报透明,从学术诚信到数据安全,形成了一个帮助学生负责任地使用AI的完整闭环。
-
使用前咨询教师:学生在作业或项目中使用AI工具前,需获得教师许可。
-
透明申报:学生需在作业中注明AI工具的使用情况,包括具体用途和生成内容。
-
学术诚信:强调AI工具不能用于抄袭、剽窃或规避独立思考,学生需对最终提交内容负责。
-
数据安全与隐私:要求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数据安全,优先选择符合隐私保护要求的AI工具。
-
教师指导与监督:教师应对学生AI使用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AI的优势、局限和伦理风险。
看下来,儿子写Essay这几天,正是在执行这五条中最核心的三条——自己动笔、自己负责、自己申报。看似麻烦,其实正是“教会他如何走路”的第一步。
五
当然,不是每个州都像北卡这样“主动拥抱”。美国K-12教育系统本就是各州各管、各有打法。面对AI这股浪潮,各州也是从“严防死守”到“有条件支持”,再到“积极引导”,一路变化中。
比如,纽约市公立学校和洛杉矶联合学区,一开始就直接禁用ChatGPT,甚至把相关网站都屏蔽了。但没过多久,他们也调整了政策,认识到完全禁止未必是最好的办法——AI是趋势,与其躲避,不如学会共处。
还有弗吉尼亚的劳登县、新泽西的克利夫顿、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等学区,对AI写作工具依然持保留态度,主要担心学生很早就开始滥用工具、学术不端。
也有不少地方,和北卡一样态度积极。马里兰的乔治王子县、肯塔基的杰斐逊县、伊利诺伊的芝加哥、宾州的费城……这些学区采取的是“定期评估+风险监测”,不盲目相信,也不一刀切。
比如加州圣安娜、宾州劳尔梅里恩这样的学区,更是把AI当作提升师生能力的机会,鼓励老师尝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AI。
每个学区的出发点看似不同,其实落脚点无外乎围绕三点:怎么保护数据安全、如何守护学术诚信、如何权衡技术伦理。
其他州的做法离我家厨房太远了,我悄悄望着儿子在书桌前认真写作,就知道这一场技术革命已在下一代身上开始生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