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幸福航空飞行员开始送外卖,这件事最近被传得像个梗,但查了查,还真有迹可循。
制服穿得整整齐齐,曾经以为的百万年薪,如今驾驶舱外还得兼顾送货。飞行时带人,落地后送货,航程像极了一趟空中兼职,看得出来,飞行员挣钱也不容易。
图自飞行员陈森在4月27日送外卖的记录
飞行员收入缩水,背后的配套服务也跟着缩水。
空乘一边广播欢迎登机,一边低头在卸货单上打勾;乘客还在找行李架,就听见有人提醒“别压着那个箱子,里头是海鲜”。
更别提严丝合缝的行李箱尺寸,多一丝丝都带不上飞机。
直到飞机上天,一些乘客恐怕才意识到,这是比廉航更刺激的“伪廉航”来了。
你以为是尊贵出行,其实是精致打包
什么是伪廉航?
伪廉航指表面上不属于传统廉价航空范畴,但实际运营中通过缩减服务、增加隐性收费等方式,在票价接近全服务航司的情况下压缩乘机体验的航空公司。
机票明码标价,服务却像在打游击。看起来还叫“全服务航司”,其实服务已经悄悄退出后台。旅客上飞机前是客人,座椅比耳机盒还薄,落地后像个被托运的物件,一路安安静静,也没人问你渴不渴、冷不冷。
没有提前告知,也没有主动解释。你以为买的是一张体面的廉航机票,其实成为了一次支线航司的物流体验员。在运输链条中尽责尽力,还得自带情绪消化系统。
“就差有空姐站登机口那喊,‘还有没有,还有没有人,跑两步快跳上来’了。”
有人说,她看到的景象更为惊奇,飞机落地,乘客还在解安全带,空乘已经冲到货舱门口,熟练地开始卸货,合着自己还是沾了顺丰的光。
“小区电梯常年没人修,只能坐货梯,现在坐飞机也是‘坐货仓’,到也说的过去。”
“以为订了全服务航班,起飞前才发现连水都要扫码,空姐比我还忙,一边照顾乘客一边照看冷链。”
林曦直到行李转盘边上看见自己的拉杆箱被螃蟹箱压瘪了一个角,才明白她这一程的“经济舱体验”到底有多经济。
她原本是个飞惯了全服务航班的公司人,讲究效率,追求体面。这次订了一家地区性航司的航班,只因为时间合适,价格也没差。可上飞机后,她发现自己坐在了一排无法后仰的椅子上,一旁的中年大哥把两袋保温奶壶绑在了行李架边上,说是“客运冷链两用,飞得稳”。
“空姐说今天不提供饮品服务,因为小推车要装冰袋。”
空姐确实没有骗她。这趟原本服务型航班,已经悄然完成了身份转型:人只是被动托运的陪客,货才是主角。
让她更为惊奇的是锁座。
“旁边没人,全是包和货,系着安全带,和人一样,飞到一半,包也会犯困,东倒西歪的,空姐过来再给它们扶正。”
另一位乘客,李浩,起初对此并无怨言,甚至有点认同,“这年头航司也难,别太较真。”直到飞机延误后,空乘广播说延误原因是“货运冷藏区系统需临时检修”,他才反应过来——自己可能是为一批草莓让了道。
再看一眼身边的货箱,居然还有写着“请勿倒置”的标签,粘贴之工整、书写之端庄,几乎让人以为是公务行李。
李浩突然想起,他买票那天,官网首页推送的不是座椅舒适度,也不是航餐升级,而是一张橘红色的横幅广告:“货运服务优惠中,生鲜水果当日达”。他彼时还觉得跟自己无关,现在看来,那不是广告,是预告。
支线航线通常是“鸡肋航线”——上座率低、航程短,飞一圈耗费大、收益小。高峰期能赚点,但平时连起飞的油钱都要精算。再加上地方财政补贴逐年减少,不往货运转型,很难活得下去。有的航司甚至会故意减少乘客数量,只为腾出舱位拉快递,货仓装不下就放到座位上。机票还照廉航价卖,乘客却在服务上越来越像打折产品,一次又一次被背刺。
如今的支线航司越来越像一场精致打包的折中方案:人货混装,乘客挤着坐,螃蟹躺得横。你还得假装自己理解它的苦衷,配合它的“服务幻想”,说不出抱怨,只能在降落前心中默念:希望我的行李没被草莓压裂。
不是航司搞副业,是副业搞航司
没有哪家航司会在官网写明“本次航班以拉货为主”,但很多航班已经悄悄变成了“天上版闪送”。乘客还在朋友圈晒夕阳机翼,托运舱里那批冰鲜黄花鱼已经接入了生鲜平台的冷链系统,锁温、打点、卡时间,全程闭环。
曾有网友说,自己乘坐某地方航司,从合肥飞南京,全程飞行时间21分钟。窗外刚看见地面,广播就响:“即将开始下降。”她纳闷为什么不干脆坐高铁,直到看到行李转盘上那几大箱贴着“黑虎虾”的保温箱,才明白:这趟航班她是顺风的,虾才是主角。
这类航司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起飞城市不一定热门,但有个物流园区;到达城市大概率是特产分发地;航司自身运营时间不长,官网主打“灵活货运、助力产业”。
别问航司拉什么,看它的朋友圈。“海产品航班落地,点对点链接产地与餐桌”——如果只看这些文案,几乎会忘记飞机上还有人。
飞机座椅越来越不像给人坐的
这是一场服务型航司的转基因实验。原本的基因是:按时起飞、提供餐饮、偶尔送行李。现在的DNA变成了:对接物流、协同仓储、重点监控冷链。
而这一切的经济逻辑,非常清晰:货不会抱怨,货也不会上网发帖,货从不管机舱温度,也不需要擦干净小桌板——但货给得起钱。
过去,航空公司是靠人赚钱的,现在靠货活命。不是航司搞副业,是副业反向定义了航司。于是你看到:支线航班上的服务日渐模糊,座椅无法倾斜、飞机餐缩水、甚至连广播都开始念错航点,只因为重心似乎不再是乘客体验,而是货运效率。
当然,也不是所有航司都走这条路。那些头部玩家依然还在坚持尊贵人设,虽然有时也暗戳戳载货,但至少不会把泡沫箱堆到乘客头顶。但对于大量二线三线航司来说,这是续命稻草,是转型突破口,是不得不走的灰色地带。
乘客能做的,只剩下适应。就像坐公交挤到菜篮子旁边、在地铁里抱着快递纸箱站着,只不过这一次,场景移到了高空。
人人都有生存智慧,连登机裤都成刚需了
李浩最近在机场候机厅发现,越来越多旅客开始穿“战术裤”坐飞机了。
一开始他以为是某个亚文化穿搭热潮,直到他亲眼看见一位戴鸭舌帽的大叔,从裤腿、胸前马甲和手臂口袋里,陆续掏出了一只加热饭盒、三包饼干、一条毛巾和一部iPad,像变魔术一样。
这种“登机裤”在一些购物平台被称为“伪廉航神器”,搭配“伪廉航专用马甲”,号称“十八口袋起步,五件衣物瞬间隐身”,热评第一是:“再也不用多花200托运行李费。”
林曦则在一次航班起飞前,目睹一位年轻旅客当场掏出一只极其不起眼的小手提包,在安全员转身的一瞬间,熟练地将其拉链打开、结构翻转、两边一拉,整个包突然变成了一个 32L 的软壳行李箱,堪比野外求生帐篷的打开方式。周围人齐刷刷看过去,他淡定地说:“这是‘廉航应对包’,跟徒步佬学的。”
还有人登机前100斤,登机后100公斤,多出来的部分,都均匀地分摊到身体各处,就像伪廉航的套路一样,算用魔法打败魔法。
如果说以前乘客是用钱包投票,那么现在,他们开始用物理方式对抗规则。有人研究过最省钱的登机姿势,有人练习如何穿七件衣服不被安检拦下,有人开发了专门避开“附加费用”的万向轮行李箱,把拉杆做成可拆卸水壶。
“这应该是最狠的廉航杀手了吧?”
看似荒唐,实则精明。这是一种飞行适应进化论。你要收费?我穿上登机战甲。你说行李不能多?我研究出一整套可压缩物理公式。即便是伪廉航,也拦不住人类对免费空间的信仰。
“知道的你是去坐飞机,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去跳伞。”
根据2024年航旅数据,中国支线航空公司准点率仅维持在72.4%,远低于主流航司的82%以上;同时,支线平均票价近年涨幅高达17%,但服务满意度却持续下滑。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地方性航司定位全服务,却在行李、选座、餐食上收起了“隐性消费”,不叫“廉航”,却又走廉航的路,只是不肯承认。
而像春秋、九元这样的真正廉航,反倒更透明:没水,没餐,价格写得清清楚楚。你看得懂,也能自己选。这种朴素,反倒让人更安心。
春秋们没打高端服务的幌子,也没给你幻想空间。赚得不多,活得不差。相比之下,那些支线航司像是在假装自己还撑得住,其实连货运都不敢松手。毕竟航线冷、航站小,旺季勉强赚钱,平时全靠补贴续命,不靠副业,根本飞不起来。
直飞航班愈发紧张、选票越来越像开盲盒,普通乘客要么赌一把,要么自备求生技能包。
甚至有人直接总结,“爱赌博,就去坐廉航。”
李浩说他现在每次坐支线航班前,都会在家“试装”,提前演练穿脱顺序,确保在不多花钱的前提下,把所有必需品带上飞机。
他们没觉得委屈,反而有点上头——这是成年人的打工版RPG游戏,地图是航班,任务是省钱,最终BOSS是全价票里藏着的隐藏菜单。
“你背刺我,我占你便宜,就像《猫和老鼠》。”
但也有时候,他们会想念那种朴素、缓慢、充满烟火气的交通方式。
就像那次回家的高铁,李浩靠着窗发呆,忽然想起小时候坐绿皮火车的情景——车厢闷得发烫,座椅硬得硌背,但他记得有人在过道下棋,有小贩推着餐车唱:“泡面、香肠、热茶、可乐。”
那是一次次奔赴生活的旅程,是有人在前方等你,不管绿皮火车晚点多久,你都值得他们张罗一顿热饭,哪怕自己彼时身披十八口袋、手拎压缩包、坐在被快递围住的座椅上。
“好在是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