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海露花,题图来自:AI生成
位于湖南中部的湘C“湘潭”,与长沙、株洲形成一个品字形状,并称“长株潭都市圈”。三座城市只需坐地铁就能相互抵达,因为这紧密的关系,也有人调侃:湖南人有自己的“长三角”和“株三角”。
俗话说:“玩在长沙,吃在湘潭。”不同于长沙的潮流热闹、株洲的工业气质,“好吃”是湖南C城的重要标签。去过湘潭的人,几乎都要感叹这座城市自带的超强“饭张力”。
小炒鸡在铁锅里翻腾,软糯的米粉吸附着汤汁,毛氏红烧肉和米饭融合……在“一天吃八顿”的湘潭,食物或许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最佳媒介。
“毛氏红烧肉”与一座“名人之城”
湘潭是一座以水命名的城市,古称“潭州”。自南朝梁天监年间置县以来,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为地处湘江之曲而多“潭”,得名为“湘潭”。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这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南宋时期,胡安国父子在湘潭碧泉书院开创了“湖湘学派”,之后又出现了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一批湖湘书院,使湖南成为宋明理学的南方中心。
从南宋理学,到曾国藩和湘军集团洋务运动救亡卫道,再到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湘潭走出的湖湘文化从未缺席,始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而回顾近现代历史,湘潭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名人聚集地”。甚至不少游客还会专程到当地品尝名人同款美食。
比如,那道家喻户晓的以伟人命名的湘潭名菜——毛氏红烧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毛泽东曾在三大战役前豪迈地说:“隔三天吃一顿红烧肉,就能打胜仗。”
1914年,毛泽东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学校每个周六“打牙祭”的菜,就是红烧肉。带皮的猪五花肉,炒糖色,放八角、桂皮、香叶,砂锅煨煮,十分美味下饭。
工作以后,毛主席依然对这道菜很钟情,而为他掌勺20年的厨师程汝明对这道菜不断钻研和改良。相传,毛泽东很长一段时间不吃酱油,程汝明就用糖和盐调味和调色,也打造出毛氏红烧肉“不放酱油”的专属风格。
懂美食的湘潭人,不只毛主席。画家齐白石笔下常见的白菜、螃蟹,都是他爱吃的食物。定居北京后,他曾说自己时常想念湘潭的矮脚白菜。而螃蟹,也是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的符号。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四十岁以前,他一直在家乡为乡民作画。1895年,齐白石与黎松庵等人在湘潭组建了“罗山诗社”,与社友们以花笺诗文唱和往来。
在多年后,齐白石在写给黎松庵的信中回忆这段时光,也不忘提到螃蟹:“日将夕,与二三子游于杉溪之上,仰观罗山苍翠,幽鸟归巢,俯瞰溪水澄清,见蟛蜞(螃蟹)横行自若。……月已西斜,尚不欲眠。”
齐白石在《螃蟹图》上题句:“借山馆后有石井,井外尝有蟹横行于绿苔上,余细观九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画此者不能知。”“借山馆”指的也是齐白石于1906年在家乡所买的房屋。可见他对湘潭记忆,也常与食物相连。
从湘潭走出的一众名人,他们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除了前文所述,还有开国元勋彭德怀、将领黄公略。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也都是湘潭人。
湘莲、米粉,“金湘潭”的繁荣记忆
湘潭又被称作“莲城”。战国时期,莲就已经扎根于此。
屈原曾在《离骚》中写下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让人直观感受到莲和湘楚之地的缘分。而南朝江淹的《莲花赋》:“著缥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其中提到的“湘莲”“南楚”,也都展现了湘莲的悠长历史。
“粒粒如珠,温润如玉”。湘潭种植的湘莲蛋白质、淀粉含量都高于其他品种。其中典型代表是湘潭出产的“寸三莲”,因其“三粒一寸”的大小和极高品质,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明清时期,湘潭白石铺的“寸三莲”甚至被列为贡品,称为“贡莲”。
如今,湘莲叶已经是注册了地理商标的知名农产。当地的知名甜品——冰糖湘莲,清凉去火的莲子经过熬煮,入口软糯甘甜,是吃湘菜时最好的甜品搭子。
除了湘莲,湘潭的另一标志性食物是米粉。以“嗦粉”著称的湖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米粉派系”。
和长沙米粉相比,湘潭米粉更软、更薄,因此更容易吸附汤汁,汤底以猪骨原汤为主。不同于长沙流行的“炒码”,湘潭米粉的菜码大多只是简单的肉丝、榨菜、剁辣椒,吃着口感爽滑,又滋味十足。
△必打卡的湘潭米粉。(图/小红书截图)
其中最知名的,是隐藏在湘潭老街里的“十八总大码头米粉”。每天营业时间一到,巷子里就会排起长队。当长沙的米粉店已经“卷”到24小时营业,湘潭的米粉店还保留着传统的营业时间,只在上午和晚上营业。
粉店招牌中的“十八总”,是当地的老地名。古时,湘潭城位于湘江河西,主体部分就是沿着湘江河边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每一到两里设有一个集市,又称作“总”。从湘江村一级渠,到窑湾街道的石子脑,依次是“一总”到“十八总”。
十八总附近的“窑湾”,曾是清代时增添的“十九总”,也是当时热闹的商业街区。明清时期,湘潭商业繁荣,“万商云集,千帆林立”,有着“金湘潭”的称号。其因为良好的水路运输位置,一跃成为当时的交通、商贸重地。
嘉庆年间,《湖南省志》记载湘潭商业繁华的情形:“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一大码头。”本地民谣中,也有“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说法。
到了今天,见证了湘潭辉煌时刻的窑湾,已是知名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游客们的必去之处。
“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写”
在很多人心里,湘潭的“湘”,也是湘菜的“香”。
火辣入味的湘菜,是这趟旅程的重头戏。走在街上,你能看到不少名叫“钵子菜”的餐馆。辣椒炒肉、红烧鱼块、粉蒸腊肉……各种炒好、煮好的菜装在陶制“钵子”里,再放到蒸屉上持续加热,食客们可以随意挑选。因为分量小、种类多,钵子菜可以真正做到“花两位数吃十道菜”。
除了毛氏红烧肉,剁椒鱼头也是知名的湘潭“毛氏菜”。
湘潭的剁椒鱼头,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清代雍正年间,反清文人黄宗宪在出逃路上途经一处农家。夫妇两人从池塘中捕捞一条胖头鱼,用以款待黄宗宪。他们把鱼身煮汤,鱼头和剁辣椒一起蒸。黄宗宪吃后无法忘怀,回去就让家厨改良成了一道“剁椒鱼头”。
用当地发酵制成的剁辣椒酱,配上湖南人所说的“雄鱼头”,再以豉油、姜、葱、蒜等辅料蒸制——滋味浓郁的剁椒鱼头,还有着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祝愿。
湘潭人最会烹饪鱼,除了剁椒鱼头,另一道名菜是水煮活鱼。它是一道诞生于十八总码头的非遗名菜。以湘江捕捞的黄鸭叫或鳙鱼现杀,先用热油煎,再放汤煮,以紫苏、香葱、豆豉调味。不同于其他湘菜所突出的辣味,鱼慢慢煮出奶白色的汤,主打一个味道鲜美。
浓烈的湘菜少不了小吃、甜点搭配。湘潭的著名小吃“脑髓卷”,名字略显惊悚,但味道十分温柔。猪肥膘和白糖做馅料,以面皮一层层卷上,趁热吃软糯香甜。
同样名字“迷惑”的还有雪水臭豆腐,正宗的做法是用前一年收集的干净的雪,融化后作为卤水制作发酵臭豆腐,下锅炸后外脆里嫩、味道独特。而对年轻人来说,湘潭的葱油粑粑、鸡腿面包,更是童年记忆。
本地人都说:“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写。”湘潭的食物,不仅能喂饱食客们的“湘菜胃”,也能串联起这座小城的历史与今天。
参考资料:
茅海建(1989),《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王龙林(2024),《老王话说湘江科学城之:湘潭历史上两个辉煌时代》
副刊东东(2020),《70多年前,株洲只是金湘潭的一个镇》
成青(2024),《依托红色文化走红的“毛氏名人菜”》
湘潭政府网站(2024),《去湘潭,在半部湘菜史写就的小城尝一回地道美食》
张德斌(2023),《齐白石的蟹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