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三市,再次“合体”

【来源:虎嗅网】

抱团发展,大势所趋。

日前,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齐聚汕头,召开汕潮揭都市圈第一次联席会议,启动交通、医疗、文旅等联动项目。

潮汕三市本是一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质,直到1990年代才被一分为三。

汕潮揭都市圈横空出世,意味着潮汕三市再次“合体”,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凡事都有两面性。都市圈的步子迈得越大,潮汕三市合并的可能性越小。

从三市合并到都市圈“合体”,潮汕地区能否迎来大发展?

一、潮汕三市,为何不重新合并?

潮汕三市,在历史上长期属潮州府,近代以来划归汕头市,直到1991年拆分为汕头、潮州、揭阳。

作为全国地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广东坐拥21个地级市,仅潮汕地区就有3个。

其实,潮汕三市加起来只有1.1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与西安、青岛、合肥不相上下。

同时,由于区划分割,行政壁垒、市场壁垒和竞争关系存在,这些年在高铁、机场、产业方面的博弈屡见不鲜。

早在10多年前,就有代表委员建议“潮汕三市合并,重新擦亮‘特牌’、‘侨牌’”。

更有官方人士直言,“支持三地合并,应尽早向国家争取升为副省级城市”。

针对民间建议,官方表示:必须充分研究,深入论证……将加强战略研究。

问题在于,顶层政策已经全面收紧,城市合并式扩张被叫停,就连撤县设市(区)也罕见搁浅。

呼声颇高的武汉合并鄂州、宁波-舟山合并、西安合并咸阳、太原合并晋中、汕揭潮合并,都未能最终落地。

究其原因,顶层会议明确,坚持行政区划保持总体稳定,做到非必要的不调、拿不准的不动、时机条件不成熟的不改。

在此背景下,多部委重申,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严控撤县建市设区,防止盲目扩张都市圈规模。

从现实来看,每一次行政区划调整,都涉及人员调动、部门合并、地名更改等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何况,三个同等级别的地市合并,远比省会合并普通地级市更为复杂、影响面更广。

如果合并之后,城市行政级别不能随之而升格,势必带来更多纠纷。

所以,无论就政策还是现实,除非出现新的政策窗口期,城市合并式扩张已经基本消停了。

二、汕潮揭都市圈,能否带动三市重新“合体”?

城市合并,属于行政整合,借助扩大城市规模,整合各方面资源,提升竞争力和话语权。

都市圈一体化,则是行政与市场结合,打破行政边界。

基建共享、交通贯通、政务通办、医保互通、规划一体、产业协同等,形成同城化格局。

广佛、沪苏、长株潭等地是先行者,本是一家的汕潮揭同样潜力巨大。

去年底,广东发布5大都市圈发展规划,除了广州、深圳两大国家级都市圈之外,还有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三大都市圈。

汕潮揭都市圈,以汕头为中心,以潮州、揭阳为增长极,形成“一心两极”空间格局,向外链接粤港澳大湾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等。

为何要以汕头为中心?

不只是汕头是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又是拆分之前的主体,且经济实力更强。

更重要的是,汕头与湛江、珠海共同获批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一东一西一中,肩负引领区域发展重任。

此外,在国家规划的“粤闽浙城市群”中,汕头也是重要的中心城市,与福州、厦门、温州等地形成掎角之势。

无论以谁为中心,都市圈同城化模式下,首要就在于打破重重壁垒,形成协同发展模式。

根据行动方案,潮汕三市正在推动城际铁路互连、政务跨域通办、科技资源互通、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年票互通互认等等。

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汕揭潮城际铁路,连接各大交通枢纽,引入三市中心城区,最终形成“30分钟交通圈”。

任何文件想要落地,无不需要行动机制作为保障。

对此,潮汕三市横向建立“轮值制”联席会议,每半年轮值主办;纵向设立一把手组成的领导小组,实现“每月商讨、每季协调”。

上有都市圈规划,下有行动方案,内有文化同质支撑,三地的融合之路,有望加速。

三、最大的短板在粤东西北,最大的“潜力股”也是粤东西北

做大做强粤东西北,既是广东均衡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GDP再次跃升的关键。

粤东西北国土面积占全省近7成,人口占近4成,但只贡献不到20%的GDP。

这背后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的因素,也不乏各地发展模式有别,更有转移支付的因素。

作为财政净上缴第一大省,广东贡献了大量转移支付,留给自己的不多,能投入到粤东西北的相对有限。

全国一盘棋,转移支付模式短期难以改变。

粤东西北的发展,更多需要回归省内,既靠大湾区的协同扶持,也离不开自力更生。

其一,“百千万工程”,即“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粤东西北打造更多经济强镇、强县。

作为广东“头号工程”,百千万工程涵盖产业转移、对口帮扶、交通互连、高校建分校、县域振兴、财政保障等方方面面。

2024年,广东仅省级就安排“百千万工程”相关领域总投入预计达到1534亿元,大部分直接投向粤东西北地区。

其二,飞地经济,借力大湾区,在粤东西北地区打造更多产业飞地、科创飞地。

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产业飞地。

同时,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通过财政、产业双转移带动区域发展。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深潮产业合作园区、广梅高新产业园、汕头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均已落地。

其三,合并未必能带来真正的竞争力,潮汕地区发展壮大,最终还是得靠产业。

改革开放之初,潮汕曾借助外来侨资、港澳台资,成为加工贸易的领跑者,初步建立现代产业。

潮汕地区以纺织服装、陶瓷建材、玩具制造、化工材料等主导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竞争和大国博弈,无不需要再次转型升级。

近年来,潮汕地区重点布局以新能源、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代表的新兴产业,其中风电、核电、化工、临港经济形成领跑之势。

目前,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建材陶瓷已站上千亿级,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但要后来居上,还需要更多的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

一旦粤东西北强大起来,广东经济还能再上一个台阶,第一大省之位将会更加稳固。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大陆璞府售楼处(欢迎您)首页网站丨楼盘详情-单价-户型丨大陆璞府售楼处电话

利好政策突袭!并购重组概念掀起涨停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