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为何不要追涨金价?

【来源:虎嗅网】

九派新闻的报道提醒了我去关注金价的事情,报道称,5月12日,“金价下跌”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今年以来不断上扬的黄金价格在近日迎来了“急刹车”。以COMEX黄金期货价格为例,继4月22日触及历史高点后,5月13日,COMEX黄金期货价格报3254.1美元/盎司,跌幅超过7.2%。不少网友发帖表示自己“亏麻了”,求支招。

据原文的内容,5月14日,九派新闻记者采访了从业近十年的贵金属交易博主“薯条怪盗”。他表示,2015年入行以来亲历多轮金融波动,此次金价回调属前期获利盘回吐——受地缘政治影响,国内外避险资金此前涌入黄金市场,当利好因素消退时,投资者集中抛售导致价格短期回调。

该博主透露自己通过做空黄金实现盈利:“前期沪金投资从50多万回撤至37万,近期抓住回调机会最终获利十几万”,但同时强调:“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做空黄金,这需要高资金门槛和强风险承受能力”,并提醒“勿盲目追高”。

他是不建议大家做空黄金,而我呢?我的看法更粗暴一些,完全就是建议普通人不要去碰这玩意儿。

黄金正在经历祛魅时刻

黄金市场的狂热与焦虑在今年春夏之交达到顶峰。5月1日,现货黄金价格跌破3280美元/盎司,日内跌幅0.29%,而就在前一日晚间,金价刚经历单日1.13%的跳水。

这场始于3月的“黄金风暴”中,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价格一度飙升至834.6元/克的历史高位,却在短短一周内暴跌至775元/克,振幅高达50元/克。

剧烈波动下,“纸面富贵”与“真实亏损”的界限被彻底击穿——有投资者在829元/克高位斥资千万买入黄金积存金,次日便因暴跌清仓,一夜亏损超47万元;更有人因COMEX黄金单日3.45%的跌幅,单日蒸发相当于6年工资的积蓄。

市场的癫狂从深圳水贝交易市场的货架可见一斑。这个亚洲最大黄金珠宝集散地正上演着冰火两重天:一边是金条柜台“今天补货明天清空”的抢购热潮,商家日均出货量突破10公斤;另一边是二手平台黄金回收量激增70%,单笔回收最大克重达2600克(约合83万元)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密集发文,严控信用卡资金流向黄金交易;黄金积存金产品悄然上调起购门槛,部分产品手续费涨幅达30%。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受访时表示:“黄金虽然具有避险和保值属性,但其价格波动同样受国际局势、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难以长期持续地单边上涨。贷款买黄金属于用借来的钱去做投资,投资者不仅要面对本金的涨跌风险,还需要承担额外的利息支出和还款压力。”

而现实中呢,90后青年在社交媒体“稳赚攻略”诱导下冲动入场,最终被困在830元/克的山顶;而部分商家利用“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将金饰消费包装成投资渠道,实则通过工费溢价吞噬真实收益。

世界黄金协会一季度报告显示,全球黄金总需求达1206吨,创8年来新高。但这组光鲜数据背后,场外投机交易占比攀升至45%,无不暗示着泡沫化风险。

当美联储降息预期反复摇摆、地缘冲突成常态时,黄金的“避险属性”就会变成资本围猎散户的镰刀。这场集体狂欢中,真正稳赚不赔的,或许只有那些在金价波峰波谷间精准套利的量化机构,以及收取稳定手续费的水贝商家。对普通人而言,黄金投资的残酷真相在于:你以为在对抗通胀,实则在与人性贪婪对赌。

普通人追涨的致命陷阱‌

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能够见好就收,但实际呢?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制造的幻觉,丝毫察觉不到陷阱早已在贪婪的路上设下了,如同无形的绞索,正悄然套在追涨杀跌的普通投资者颈间。

你要知道,任何一个产品,只要带上了资本、套上了金融这些属性,其价格的非线性波动特性就会尤为显著,而这些波动,并不由这些普通人去决定。

那些看似温和的长期上涨曲线,实则由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涨跌之间的尖峰和深谷组成。所以,COMEX市场单日3.45%的跌幅遇上10倍杠杆时,一切的波动就不再是计算就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而是会直接演变为本金清零的暴力清算机制。

金价最近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仔细去研判下,就知道这种非线性风险已经被“黄金永恒升值”的惯性叙事所粉饰,使投资者误将极端波动视为短暂回调,却不知自己正站在悬崖边缘。

而且还有一个令到这些普通人无法清晰辨别的假象,就是“随时可买卖”的默认市场。要知道,实物黄金与金融化产品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流动性鸿沟的。

看水贝市场的抢购热潮与银行积存金的赎回限制就知道了,对比何其鲜明!这时候再惊觉自己持有的“硬通货”在危机时刻竟成了流动性枷锁,就已经迟了。

因为这种流动性分层的本质,是金融机构在市场转向时构筑的风险防火墙,普通投资者有多大资本闯入去呢?最后的结果就是单独暴露在风暴之中,被吹散、裹挟。而隐藏在买卖价差、赎回门槛背后的流动性折价,往往能在市场恐慌时吞噬掉理论上的全部收益。

另外,对于那些借贷去“炒金”还亏得一塌糊涂的普通人,我实在提不起任何同情之心,这些人除了贪婪,关键还蠢。

难道不知道当借贷资金的年化成本超过黄金的历史平均收益率时,这场游戏就变成了注定输家的赌局,信用卡套现的年息与黄金的年涨幅之间,按理应该是算得明白的。这种明晃晃的“成本黑洞”,其杀伤力最易被低估,但却最为持久。

更关键的一层是,在复利效应下的成本累积——随着时间的拉长,资金成本会像滚雪球般膨胀,最终形成无论金价如何上涨都无法填补的财务黑洞。这种结构性矛盾决定了,用杠杆追逐黄金收益实际上是在与数学定律对抗。

如果这个数算不明白,普通人去做黄金的投资,成为资本的韭菜,也就怪不得别人狠心割了。

还有一个非常要紧、且影响必然大的因素,构成了普通人追涨的行为下最具致命性的陷阱——那就是社交媒体时代特有的情绪放大器效应。这是最隐蔽也最具破坏力的,在算法推荐制造的“黄金暴富”信息茧房里,幸存者偏差被无限放大,将小概率事件包装成普遍规律。所以,当“抗通胀”的集体记忆与短视频平台的感官刺激相结合,便催生出自我强化的非理性繁荣。

这种群体性癫狂会扭曲价格发现机制,使市场波动脱离基本面,最终在趋势逆转时引发远超正常水平的踩踏式抛售。

可怕的是,这种情绪传染往往在市场最危险时达到顶峰,恰好成为一些“聪明人”反向操作的最佳信号。

从相关报道的信息以及多数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些个陷阱其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套精密的连环套,一步步去收割那些“普通人”们。

先是以价格波动诱发情绪欲望,再用情绪推动非理性交易,而后以交易去催生流动性需求,最后以流动性压力又反过来加剧价格波动。在这整个闭环中,普通人投资就成了系统风险的制造者,又是最终承担者。

继续呆下去,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而要打破这个死亡循环,需要的不仅是风险认知的觉醒,更要对所谓金融现象进行深刻反思。

要知道,黄金这个最古老的避险工具,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被异化为杠杆投机标的时,其本质功能已被彻底扭曲。或许,回归黄金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原始定位,才是避开这些陷阱的根本之道。

给各位一些理性建议

黄金市场正站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的拉锯战在此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摇摆不定的阴影下,黄金价格的每一次跳动都折射出全球资本对信用货币体系的深层焦虑。

短期来看,市场正在演绎一场精妙的预期管理游戏——降息预期的反复修正制造出锯齿状的波动曲线,而地缘政治风险则像间歇性发作的神经痛,在投资者放松警惕时突然刺入市场。

另外,央行购金动能的衰减也值得关注,这个曾经支撑金价的重要支柱出现40%的环比下滑,就已经暗示了主权资金对当前价位的谨慎态度。

技术图形上那根刺向830元/克的流星线,或许正在勾勒出中期顶部的轮廓,但市场情绪的惯性仍可能制造最后的疯狂。

如果将时间维度拉长至五年以上,黄金面临的则是更为深刻的变化认识。

一者,是美元信用体系的重构过程必然伴随着黄金的货币属性回归;二者,是AI算力革命也会从侧面去改写硬通货的定义,尤其是当7纳米芯片的制造能力比黄金储备更能保障国家安全时,传统避险资产的估值体系将面临根本性挑战。

这种新旧价值存储载体的更替,并非不可能,或者在未来十年内就会出现,届时全球资产配置格局也会迎来大变,使黄金从“唯一”变成“之一”的避险选择。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我的建议仍然粗暴:不要去追涨金价!不要去追涨金价!不要去追涨金价!

杠杆工具在黄金市场的应用堪称现代金融最危险的诱惑,它巧妙利用了人类对复利增长的渴望,却隐藏着本金归零的数学必然性。所以,如果实在耐不住,仍然要去碰一碰运气的话,我也有几点建议给各位参考:

第一,是‌拒绝杠杆毒药。‌用闲置资金配置黄金资产比例最好不超过总资产5%,还要警惕任何形式的借贷炒金。历史上所有爆仓案例中,杠杆都是致命推手。

第二,要‌建立周期认知。‌参考2013年“中国大妈”套牢十年才解套的教训,黄金从入场到盈利往往需要跨周期耐心,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谈论黄金时,往往就是流动性盛宴的最后一舞。当前金价已处历史高位,追涨性价比极低。

第三,考虑‌转换配置逻辑。‌实物金条/首饰应回归消费属性,投资需求可通过黄金ETF等低摩擦成本工具参与,避免流动性折损。

第四,可以‌关注下替代资产。‌例如大宗商品指数基金等新型避险工具,多元化配置才能对冲单一资产波动风险。

黄金投资的智慧或许在于认清其认知试金石的本质。那些在K线图前寝食难安的夜晚,那些被杠杆放大的贪婪与恐惧,最终检验的不是市场判断力,而是投资者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清醒认知。

当狂热的潮水退去,留在沙滩上的不仅是爆仓者的残骸,更有对投资本质的重新发现——对抗通胀最有效的“真金”,终究是持续进化的认知能力和严格恪守的纪律底线——这或许才是对抗通胀最稳健的“真金”。

参考资料来源:九派新闻、鲁中晨报、环球时报、南方日报、中新经纬、中国经济网、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证券报、华夏时报、央视新闻客户端、广州日报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高孜然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A股新共识!证监会副主席:估值处相对低位 外资:看多做多中国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