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在婚姻中尤其适用。
美国一项长达2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经常为钱吵架的夫妻,离婚率是其他夫妻的3倍(Britt & Huston, 2012)。更值得注意的是,金钱冲突的破坏力远超家务矛盾、婆媳纠纷,甚至堪比“性生活不和谐”(Dew et al., 2012)。
金钱问题一直是夫妻争吵的常见导火索,如果你认为吵架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
Peetz等人(2023)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发表的研究,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1,200条财务冲突求助帖(Study 1)和436对已婚夫妻的深度访谈(Study 2)的系统分析,揭开了婚姻中金钱冲突的真相:
夫妻吵的不是钱,而是权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层博弈。
一、数据真相:金钱冲突的破坏力远超想象
“钱”是婚姻的隐形杀手。在长期关系中,40%的夫妻将财务问题列为首要矛盾(Meyer & Sledge, 2022)。此外,一项追踪100对夫妻15天的研究发现,每天约有5%的争吵因钱而起(Papp et al., 2009)。
这类冲突的“毒性”尤其显著——它们更持久、更激烈,甚至能预测未来5~7年的离婚风险(Dew et al., 2012)。
金钱冲突并非穷人专属。研究发现,“贫穷”并非金钱冲突的根源。即便夫妻收入稳定、资产充足,冲突仍可能爆发。
例如,中产夫妻因房贷、育儿开销引发的争吵,可能比低收入家庭更频繁;金钱观相差太大也会消耗彼此的感情,如一方想存钱买学区房,另一方却想环游世界——这种分歧本质是人生目标的根本性差异。
二、解剖冲突:夫妻到底在吵什么?
Peetz等人(2023)做了两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一项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文本,另一项研究真实已婚夫妻之间的互动。他们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婚姻中金钱冲突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夫妻间最常见的几类金钱矛盾包括:
-
谁对家庭的经济或其他付出更多(例如一方觉得自己更辛苦)
-
指责对方花钱没计划、不负责任
-
消费观念不同(比如一个想省钱,一个喜欢花钱)
-
因为工作不稳定或收入变化而互相指责
-
对一些大额或特殊支出的处理意见不合,比如买房买车或如何使用一笔意外之财
结果发现,不论是从来自社交媒体的分析,还是对夫妻冲突的直接研究,这些矛盾都集中在两个核心问题上:“公平”和“责任”。
公平性争议:谁“贡献”更多?
丈夫年薪上百万,却坚持和妻子AA制,妻子忍不住抱怨:“我一个人做了70%的家务,为什么还要和你平分生活开销?”;还有些全职妈妈因为没有收入,花钱得看丈夫脸色,感觉自己就像被“经济控制”了一样,心里非常委屈。
这种“谁付出多、谁该花钱”的不平衡感,是婚姻关系中的高危隐患。一旦有一方觉得自己在金钱或劳动上的投入明显比另一方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或认可,感情就容易出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有28%的求助帖子和“谁来负责家庭开支”有关,很多人提到一种被利用的感觉,比如“我就像家里的ATM机”。
研究也发现,在已婚夫妻中,围绕“谁付出得多”的争执会让离婚的风险提高两倍多。这样的冲突过后,两人之间的亲密感会明显下降,有73%的夫妻会因此陷入长期冷战,甚至有不少人开始故意隐瞒自己的消费行为作为“报复”,这种行为还增加了近60%。
责任性指控:谁更“不负责任”?
夫妻一方会指责伴侣“炒股赔了钱”、“乱花钱”或者“失业了也不找工作”;又或者因为孩子的教育支出,比如要不要上昂贵的补习班,两人产生分歧,有人就会批评对方“不为孩子将来着想”。
这些指责的背后,其实是在把问题归咎为对方“性格有缺陷”,比如说“你就是没规划”“你天生不靠谱”,而不是在讨论具体的行为。这种指责方式会让人感觉受到攻击,从大脑层面说,会激活像杏仁核这样的区域,让人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状态,根本没法冷静沟通。
研究发现,在这种“性格攻击”型的冲突中,有89%的情况会演变成人身攻击,比如骂人、翻旧账等,后续沟通的效率也会下降近六成。
三、生存指南:如何把“金钱战争”变成“夫妻同盟”?
生活在同一家庭中,共同支出是相互依存的。而讨论金钱总是夫妻关系中“最后的禁忌”之一(Petronio, 2002)。
财务冲突对人们的威胁尤其大,因为它们不仅使心理和身体健康处于风险之中,也可能对浪漫关系构成威胁。了解财务冲突的内容及其与关系结果的联系可能有助于确定冲突的严重性以及夫妻是否应该寻求帮助。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金钱争吵的真相,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夫妻更好地管理财务,减少争吵:
坦诚沟通,明确财务目标
夫妻可以定期召开“家庭财务会议”,坦诚地讨论各自的财务目标、价值观和担忧。通过共同制定财务计划,可以减少因误解或期望不一致而引发的争吵。
用“需求-感受”公式沟通。比如:“你买球鞋花了5000元(事实),我担心存款目标受影响(需求),感觉被排除在决策外(感受)。”
公平分配权力
在家庭财务管理中,真正的公平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对半分,更重要的是权力和决策的平衡。夫妻双方应尽量实现财务上的“共治”,比如一起制定家庭预算、共同决定大额支出,或者轮流负责管理某些具体的财务事务(如一人管日常开销,另一人管储蓄和投资)。
这样做的关键在于,避免让一方对钱的掌控权过大,而另一方在经济事务上毫无话语权。即便家庭收入存在差异,也不代表收入高的一方就有最终决定权。尊重彼此的意见、确保财务决策是共同做出的,是维系关系平等感的重要方式。
给钱贴上“ 情感标签 ”
建立信任是减少金钱争吵的关键。在讨论金钱问题时,夫妻应关注彼此的情感需求。例如,如果一方感到不被信任,可以通过增加财务透明度来缓解这种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哪怕只是每月一起对账一次、沟通下近期的花销安排,也能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矛盾,从而让彼此都能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
结语
金钱冲突的本质,是夫妻能否在“自我”与“我们”之间找到平衡。当你们能坦诚地说出“我害怕钱不够养老”或“我花钱是为了证明自己”,这场“金钱战争”就已经赢了一半。
金钱争吵虽然是婚姻中的常见问题,但它也为婚姻提供了成长的机会。通过理解争吵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夫妻可以更好地管理财务,提升婚姻的幸福感。
无论你是新婚夫妇,还是已经携手多年的伴侣,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在婚姻这场“财务与情感”的平衡游戏中,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
正如Peetz团队所强调:“金钱冲突的本质是夫妻重新协商权力、责任与共同意义的契机。”当双方学会用系统方法管理分歧时,每一次争吵都可能成为婚姻进化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Peetz, J., Meloff, Z., & Royle, C. (2023). When couples fight about money, what do they fight abou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0(11), 3723–3751.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23118789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王宵悦,责编:刘祥宇,编辑:卢思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