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葡萄 (ID:youxiputao),作者:以撒,题图来源:AI生成
你在游戏行业这些年,有没有遇到过货不对板的“骗子”?
按常理来讲,游戏行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工作内容、工种数量的复杂度,往往会超过其他行业。这就导致许多岗位招人的难度大大上升,甚至很容易因此招到骗子……吗?
因为突然对这个问题好奇,葡萄君找几位朋友聊了聊。他们的反应大抵都是“这太正常了”。
比如在几家大厂工作过的技术策划A说,因为环境变化,已经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的人相当焦虑,开始为此使出“下三滥的招数”了。
A就见过一个工作经验不足的实习生,在简历里写自己参与过公司头部二游的各种大型版本——实际上他参与的是另一款未上线的项目。结果一问到项目组的人,造假的事儿就露馅了,而当事人一直没有意识到,还以为是自己的履历写得仍然不够出彩。
另一位策划B也表示,他听说某司招过一位前端,笔面试表现都极好,公司直接给他开出了2万元薪资,结果入职后才发现他什么都不会。后来B猜测,这位前端是从培训班出身,用上了AI之类的辅助工具,把能力都点在笔面试上了,实际上并没有接触过业务。
而且自AI工具出现之后,在笔试中使用AI生成内容的从业者也不少,尤其是在文案相关岗位中。
这不是唯一的案例。我还听一位从业多年的策划说过,有一群和他同时间进入行业的人,实际能力很差,但仅仅因为资历较老就爬到了管理层。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位制作人手下的实习生此前没有游戏项目经验,唯一的就业经历是海底捞服务员,结果凭借嫡系身份,一路当上了执行主策。
类似的传言,可能你多多少少都在社群里看到过,甚至有人专门为此制作过PDF曝光。
隔三差五就听到这种事,让我颇有种“游戏行业,骗子扎堆”的感觉。但是真要说绝对数量,游戏行业的骗子倒不至于特别泛滥。
一位有多年经验的游戏公司HR就告诉我,在2019年以前,包装简历、杜撰经历和履历的现象比较常见,但现在已经少了很多。因为背调的产业链如今已经非常完整,且在游戏公司中较为普及,足以做到快速验证个人信息,筛掉大部分信息不实的应聘者。
但在多家大厂工作过的营销C也告诉我:到了背调环节,公司基本已经认定应聘者在能力方面没有太大问题。所以如果不是纯粹明显的履历造假,而仅仅是找朋友帮忙打打配合,美化一部分工作范围、项目经历,这就不是少见的事了。
比如某家公司同时做两个毫无关联的品类,一个SLG项目出身的员工就有可能找人配合,说自己在FPS项目待过。“我自己就帮过不少人”,C说,“尤其这两年环境问题,大家要求都很专精,一款射击游戏要求必须有射击项目经验,但市场上做过射击的人拢共就那么多,那不就只能编了么?”
与纯粹的简历造假、尸位素餐相比,游戏行业更普遍的现象似乎是能力错位。
A此前所在的某项目,有一位出身国际大厂的Leader颇受老板信任,却根本不懂如何做从零到一的事。这让A觉得,“有些人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一款游戏的能力,但自己根本意识不到,却又靠大厂光环说服了老板。”
为什么会意识不到?A认为一种原因是,他们在大厂接触到的是高度完整的管线,公司只需要告诉你该操作哪个工具、按哪个按钮。但离开大厂之后,想要自己从头来过,就完全找不到清晰的目标了。“大厂里这种人很常见,做不出来就是他们的最大利益,因为一旦做出来名声就臭了,所以只能一直耗着,耗到团队解散,重新拉投资。”
而B觉得,这可能关系到游戏行业本身的一些特质。
“这个行业的知识、能力体系庞大复杂,很难系统定义,不同品类、不同工具、不同的设计思路,全都是完全不同的知识。我们说外行看不出来,但是其实内行又能看明白多少?”,B说,“我做游戏这么多年了,没有受过任何在游戏设计方面的系统的培训。你想想,这里面的水分有多深。”
“很多时候,招人的需求是找一个更强的人,做一件搞不定的事。这时如果用外行视角去鉴定内行,就有可能导致被骗。如果面试官或制作人没有做过对应的事,不是各方面都碾压级地强,那就一定很好蒙。”
B举了个例子:像一些引经据典、高大上的包装和话术,有时就很容易骗到不懂的人。比如“心流”这种听起来很学术派,但实际上很难指导具体设计的理论框架。
说白了,游戏行业的复杂,让很多从业者的能力水平难以被客观的评判体系界定,也让那些更会讲故事、做包装的人有了更多机会。只是这种美化包装稍微再进一步,或许就变成了欺骗。
我就听说过一个非常夸张的例子:某个实际上只当过游戏客服的制作人,宣称自己是头部大厂某项目的制作人,结果投资人还真信了……
而C觉得,有些“欺骗”在入职后可能还尤其严重。在某些岗位的工作中,“会骗,比掌握真正的技术能混得更好。毕竟擅长汇报包装才能让老板信任,不会汇报,做得再好也没用”,C甚至讲了个暴论——“能坐到领导位置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不是骗子,因为汇报一定会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