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五一黄金周,国内的你可能在计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窝在家里补觉追剧。而在日本,这个长假期却成了不少打工人“跑路”的黄金时间。不是收拾行李去旅游,而是收拾心情,准备跟公司说“拜拜”。更妙的是,他们可能压根不用自己开口——一项名为“退职代行”(代理辞职)的服务,正悄然成为日本职场的新宠。你花点钱,就能请专业人士替你跟公司摊牌,从此绕过那些让人头大的对话,潇洒走人。
这背后,可不只是省事那么简单。代理辞职的火爆,照出了日本职场里那些藏不住的矛盾和变化。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有点奇葩又很现实的服务,以及它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辞职难,难于上青天?
代理辞职服务在日本其实已经火了好几年,尤其是对那些不想撕破脸又怕麻烦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マイナビ2024年的调查显示,40.7%的用户是因为“被一再挽留”才找代理,32.4%的人觉得“职场氛围太差,根本没法开口”。这不难理解,日本职场文化讲究一个“忠诚”,辞职在某些公司眼里,简直跟“背叛”没啥两样。尤其在小公司或传统企业,提辞职就像掀桌子,谁不怕尴尬?
超过40%的人是因为“被一再挽留”而选择请代理帮忙辞职
更别提有些职场环境确实不咋地。比如你的上司整天高压管理,或者同事间勾心斗角,你敢直接说走人?调查里还有23.7%的人担心“辞职后会惹麻烦”,比如被刁难、扣工资,甚至被传闲话。在“黑心企业”里,辞职甚至可能冒着被报复的风险。像这种时候,代理服务就成了救命稻草——花个两三万日元(约一千人民币),就能把麻烦甩给专业人士,自己躲在后面喝茶看戏。
这行当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干。代理服务大致分三类:律师、工会和普通代理公司。律师最硬核,能直接跟公司谈判离职日期、要回拖欠的工资,但收费也高,动辄五万日元起步。工会便宜点,能从工会的角度帮你施压谈条件,但不适合打官司。
最常见的是普通代理公司,活儿简单粗暴:替你递辞职信、打个电话,站在你的立场据理力争,能捞啥捞啥,捞不到就拉倒。价格亲民,一两万日元(大几百人民币)搞定,性价比拉满。
理论上,代理辞职可以让你在跟公司“零接触”的情况下完成离职手续
选哪种,取决于你的钱包和想解决的问题大小。但不管哪种,核心都一样:让你从跟公司的纠缠中抽身。这服务的火爆,多少反映了日本职场沟通的“高成本”——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或精力去跟上司硬碰硬。
五一黄金周?跑路黄金周
五一黄金周在日本通常有7到11天的长假期。对于打工人来说,这是个难得喘口气的机会,但对很多人来说,成了“跑路”的最佳时机。今年五一,退职代行公司“モームリ”在假期后的第一天就接了256件辞职委托,另一家公司“やめたらええねん”更是忙到每天处理50余件委托,同比去年暴增1.5倍。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
首先,长假期让人有时间思考人生。平时忙得像陀螺的打工人,难得停下来跟家人朋友聊聊,难免会反思:“我这工作到底值不值得?”比如大阪一个20多岁的销售小哥,就在五一假期跟父母聊了聊,觉得自己公司“面子好看里子烂”,果断决定辞职。还有人会在假期刷SNS,看到别的公司工作轻松收入还高,能去那么高档的地方消费,心理落差一拉开,辞职的心思就更坚定了。
其次,五一假期后是个心理“断点”。日本每年的入职高峰期在4月,4月刚入职,满心期待迎接职场生活,结果发现现实跟想象差得太远——有的说好是接待外国客户,结果天天端茶送水;有的以为朝九晚五,谁知周末还得出勤。失望攒够了,五月病(日本对职场新人、新学期压力综合征的称呼)一发作,辞职的心就按捺不住。モームリ今年接了180个“新社会人”的单子,占总业务的15%,全是刚入职的大学生,跑路速度快如闪电。
最后,日本职场文化的“高摩擦”也推了一把。辞职在日本不是件小事,讲究“和为贵”的文化让很多人不敢直接跟上司摊牌。Persol综合研究所的专家小林祐儿指出,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特别怕“对立”或“破坏和谐”。辞职这种事,等于公开说“我不想跟你们玩了”,多尴尬?于是,代理服务就成了“润滑剂”,帮你把尴尬降到最低。
职场累,累得不想动
代理服务火了,表面看是员工图省事儿,但往深了挖,它其实照出了日本职场的一些老毛病。
先说人手不足。这几年日本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市场紧巴巴,企业招人难,留人也难。员工一走,工作量全压到其他人头上,上司当然得拼了命挽留。可这对想走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你越被“需要”,越不好意思开口。更别提有些公司直接拿“责任感”绑架你,说什么“你走了项目咋办”,听着像挽留,其实是道德绑架。
日本的劳动市场是个巨大的“卖方市场”
再说职场文化。日本企业讲究忠诚,员工跳槽在有些地方还是“禁忌”,尤其在中小企业,辞职容易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加上上司和部下的关系往往等级分明,想直说“我要走”得有多大勇气?
有的人责任感太强,觉得自己欠了公司恩情,比如“上司提携过我,怎好意思辞职”。还有的人怕得罪人,担心以后在圈子里混不下去。结果呢?憋着憋着就憋出心理问题,代理服务正好填了这个空子——你不好意思说,我帮你说,反正我跟你上司又不熟。
不过,代理服务也暴露了个更深的问题:企业和员工的“信任裂痕”。为啥年轻人宁愿花钱请外人,也不跟公司好好谈?因为他们压根不信公司会真心听。
拿应届生来说,很多人在入职前满脑子憧憬,可一上班发现宣传的“美好愿景”全是空话。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招聘中太常见了,企业为了抢人,多少会美化工作内容,员工入职后发现被“忽悠”,自然心生不满,立马觉得自己选错了,辞职的心思就更坚定了。
代理服务还反映了代际差异。现在的20多岁年轻人,跟老一辈比,对公司的忠诚度低多了。他们成长在经济停滞的年代,早就习惯了“卖方市场”,工作不爽就换,压根不觉得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
木村医生说,这届年轻人特别看重“职业安全感”,想找能让自己成长、不怕失业的工作。可现实是,很多公司还是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动不动就“你得为团队牺牲”。年轻人不吃这套,觉得不合适就走,代理服务正好给了他们“低成本撤退”的选项。这跟过去那种“忍耐是美德”的职场观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请人帮忙?隔靴搔痒
代理服务听着方便,但也不是没毛病。对员工来说,它的确能省去面对面的尴尬,可也可能留下隐患。比如,辞职流程快是快了,但拉黑了上司同事,未来想回这行会不会有点悬?还有,代理公司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就打个电话了事,压根不管你有没有未结清的工资或者器材要还。更别提那种不靠谱的代理,拿了钱不办事,员工还得自己擦屁股。
企业这边也不好受,员工通过代理一走了之,项目没交接,客户可能跑单,留下的同事得加班补窟窿。最惨的是上司,部下用代理辞职,外面八卦就来了,说“他管理肯定有问题”,这锅背得冤不冤?
那企业能咋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代理服务抢人吧。其实,代理服务火爆,某种程度上是给企业敲警钟:职场环境咋样,员工心里有杆秤。
反过来,员工也得有点担当。木村医生建议,年轻人别一上来就想着完美工作,40分、50分也正常,累了就歇歇,多沟通,别硬撑到崩溃再找代理。说到底,辞职是个人选择,但职场是双向奔赴,企业和员工都得使点劲儿。
当然,代理服务也不会凭空消失。价值观念变了,年轻人更看重自己舒服不舒服,代理服务正好抓住了这点需求。未来咋样?估计还会继续火,毕竟人手不足和职场压力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如果企业能多点真诚,员工多点沟通,代理服务也许就不用那么忙了。
没有伤害,才没有买卖
聊到这儿,代理辞职服务是不是听着既新鲜又有点复杂?日本职场里的矛盾和变化全都体现在了这样一个新兴的产业链里。员工想逃避麻烦,企业想留住人才,代理服务夹在中间,赚得盆满钵满。
说它是“解药”吧,它治标不治本;说它是“毒药”吧,它也确实帮了不少人脱身。总之,这行当的兴起,提醒了我们一件事:企业和员工互相选择,得大家一起找平衡。可若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实话实说,如果真轮到你,你会想要亲自面对一切做个决断,还是“花钱消灾”,讲究个自由自在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