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无性生活”的夫妻,为什么离婚后又有了?

【来源:虎嗅网】

绝了,韩国人拍了部片子,豆瓣评分高达8.4,就叫做:《好久没做》。

男女主就是结婚后“好久没做”,没了性生活,离婚后却又有了。

男女主作为社会的底层,早已被房贷、车贷以及生活中诸多的琐事与不如意,磨平了心中最后一丝悸动。

但寡淡的日子还要继续。

于是机缘巧合下,他们当起了“职业捉奸人”来搞钱。

但是万万没想到,他们捉奸的最后一对竟然就是彼此。

他们“好久没做”的婚姻,也因此彻底走向破裂。

然而,失去了合作伙伴后,处于离婚状态的男女主,却补上了这场“好久没做”。

之前为追求大房子耗尽了彼此。

如今在依旧凄凉的小出租屋里,双方却又重燃了激情。

真是“世事无常,大肠包小肠”。

你可能不禁要问:

难道说“婚姻只能是爱情的坟墓”?

为什么好多夫妻结婚后失去激情,但离婚后却又可以了?

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们不用离婚也可以保持亲密?

在中华儒学上,有个“研几”的功夫。

“几”字用繁体“幾”字更能明晰其中韵味,就是研究事物精微奥妙的道理。

现在,我们好好了解一下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好好研究下这背后的人体生理学机制。

通过对这种行为的身心二元解剖,或许就能让我们更好地走好这场幽微难测的婚姻之路......吧。

又做了,又能怎么样呢

你知道从科学上讲,爱情是怎么产生的么?

从演化的角度来讲,爱情就是为了繁衍而产生一种生理现象。

只有让你疯狂的着迷,才可能把基因传递下去。

而操控你的就是你体内的荷尔蒙。

那么,荷尔蒙是如何操纵“好久没做”的夫妻,从一见钟情到互相冷淡的呢?

其实,人的一见钟情只有0.33秒。

而在这0.33秒的一瞬,你体内的苯基乙胺就会瞬间增加。

它会让你有触电,怦然心动的感觉。

在热恋中,苯基乙胺会提升2到5倍,你的大脑也会被它所控制。

你会海誓山盟,你会失去理性,你会将恋爱中的智商降为0,这都是因为苯基乙胺。

同时在多巴胺的助推下,你会非常享受这种兴奋的愉悦感。

接下来在你第一次亲吻,第一次拥抱的时候,你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会飙升。

它会让你感受到小鹿乱撞的感觉。

但是呢,这种爱情荷尔蒙,并不会永远的让你快乐下去。

美国心理学家海伦·费舍尔,通过历时七年的追踪研究就发现:

200对情侣的激情浓度,在确立关系18-30个月后普遍衰减至初期的30%。

《自然·神经科学》上的数据更加精准:

0~6个月:热恋期的情侣,多巴胺浓度处于峰值;

大脑腹侧被盖区的异常活跃,刺激堪比吸那啥,平均每10%的多巴胺浓度提升,可使主动接触意愿增加27%。

但是6个月~2年后:情侣进入过渡期,多巴胺的不应期到来;

频繁的激情刺激降低了多巴胺的基线水平,大脑该区域神经受体敏感度就会下降30~60%;

相同的刺激,所产生的多巴胺开始大大减少,这就如同手机快充导致电池容量衰减。

有些人,甚至会进入对伴侣生理性厌恶状态。

例如:近代史上某位爱记日记的大人物,就曾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的发妻毛氏,客厅里稍微走路动一下,都能让他毛发皆立、神经发狂。

在生物心理学上,还有个“柯立芝效应”。

它能从另一层微妙来解释这一现象:

有一天,美国总统柯立芝与妇人,一起参观一家鸡场。

总统夫人问农场主:

“你怎么用这么少的公鸡,生产出这么多鸡蛋。”

农场主拍着胸脯自信地表示:

“那还不是咱滴公鸡强,每天能执行职责几十次。”

总统夫人听后,对农场主说:“请转告我的丈夫。”

于是,柯立芝就问农场主:“那这些公鸡都是为一个母鸡服务吗?”

“当然不是了,有很多不同的母鸡。”

柯立芝嘿嘿一笑:“请住转告我的夫人。”

其实说白了,你干啥都不能过度啊,更何况那啥!

淫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过度、过甚的意思。

过度了,自然会降低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但是离婚后,随着双方物理/心理距离的重建,两人的关系又回归到了“熟悉的陌生人”状态。

这种状态有利于驱动许久未开启的探索欲,从而触发彼此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结婚后“好久没做”的夫妻,离婚后却可以?

因此,比利时婚恋心理咨询师-埃丝特·佩瑞尔,在她所著的全球现象级畅销书《亲密陷阱:爱、欲望与平衡艺术》当中就说到:

“'距离不是感情的毒药,而是营养剂。适度的空间让渴望得以生长,让爱意有机会发酵。”

像韩剧“好久没做”一开幕,夫妻双方其实已经到了多巴胺耗竭状态了。

彼此的性不应期,已经达到了不想要一万年的程度了。

但是在离婚后,双方更加孤独的窘境,加上长久分开后距离感,让彼此又重新产生了新奇的体验,分泌出新的多巴胺。

于是小别胜新婚,又开始做了。

这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不过是步入下一个轮回而已。

依靠多巴胺、苯基乙胺、去甲肾上腺素的感情,根本无法持久。

如果你想要感情进化到下一阶段,你就一定要拥抱内啡肽和催产素。

神秘的爱的激素

爱情江湖有云:

“肾上腺决定出不出手,

血清素决定谁先开口,

多巴胺决定天长地久,

内啡肽决定爱如磐石,

催产素决定出轨与否。”

其实,真正的婚姻激素是内啡肽,它能让你感受到温暖平静。

你对一个人的思念反反反侧,难以入眠的感觉,其实都是你对内啡肽的渴望。

我们来对比下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的产生逻辑很简单,它大多是种消费行为或冲动。

例如:品尝美食、聆听音乐、欣赏舞蹈、一见钟情等等。

因此它的这种奖励机制,很容易让人产生成瘾行为,例如吸毒、沉迷电子游戏等等,罪魁祸首就是多巴胺。

但是,内啡肽的产生逻辑却很不简单,它是人们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后,身体产生的“止痛剂”。

例如,你进行完一场5公里后的长跑后,内心会有一种富足的幸福感。

墨子讲过: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免其所恶者也。”

你做难的事情,必定能够适宜自己的欲望;

从来没听说过你一直满足于自己的欲望,最后能免除自己厌恶的事情到来的情形。

试看《好久没做》中的男女主角,沉浸在多巴胺的释放中,将激情烧为灰烬;

然后又不肯脚踏实地,做真正对社会对其他人有利的事情;

一直得过且过,好吃懒做,沉浸多巴胺,终于因缘邪凑,剑走偏锋,踏上了害人害己的“职业捉奸人”的邪路,最终两人分手离婚。

最后虽然又那啥了,但还不是在浅层次的多巴胺上晃荡,

将来依然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似这样的人物,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所以说,夫妻沉浸在多巴胺的结果,就一定会是这样。

这就是“势所必至,岂有他哉”啊。

另外,如果夫妻间不想劈腿的话,你还离不开催产素。

先下个结论:

人体内催产素分泌的多少,决定了你是会变得很渣,还是会变得专一。

德国心理学家莫妮卡教授,就做过一个实验研究:

他招募了一批已经有伴侣的男性志愿者,让他们吸入催产素后,和一个美女共处一室;

结果发现,喷过催产素的男性,会自动与美女拉开一定的距离。

而没有喷过催产素的男性,几乎都没有拒绝这场艳遇的发生。

所以,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彭凯平,就对樊登说:

“催产素,0xytocin,我们把它翻译成催产素是不科学的,它是爱的激素。

它让我们永远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激动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催产素它没有适应性。

多巴胺是有适应性,你必须不断加大刺激阈值才行。

催产素可以让你们的关系历久弥新。

你与爱人的时间越长,陪伴越多,付出的爱越真,催产素分泌就越多。

这也是很多备胎能够转正的原因。

因为备胎虽然让心上人产生不了多巴胺兴奋,但却在长久的陪伴中,产生更稳定的催产素。

所以,夫妻间要懂科学,要学会用催产素维系亲密关系,而不是靠多巴胺,一味地去寻找刺激。

在《自然·科学数据》中也讲到:

夫妻在2~4年后:

当多巴胺水平回落至基线,亲密关系将进入平稳期,将由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主导夫妻间的依恋系统。

在催产素的主导下,你会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增加彼此关系的信任感与亲密感。

例如:

有一位妻子,将老公的呼噜声录制成录音,在睡觉时循环播放老公的呼噜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睡的安心。

综上:

多巴胺是一种即时的快乐与满足;

内啡肽是经历挑战压力后,所获得的一种持久深层次的快感;

催产素是一种没有适应期的爱的激素,能产生一种更持久的安全感和平静。

所以,你如果想要获得一段持久而稳定的亲密关系,不想出“结婚无性离婚后却可以”的洋相;

那就请你拥抱内啡肽与催产素吧。

写在最后

当下,中国人的婚姻系统,迎来了巨大的危机。

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每两对结婚的夫妻,就有一对离婚。

离婚率竟高达50%。

我们迫切需要一场“亲密关系”的觉悟行动。

我们迫切需要学会用催产素代替多巴胺,享受持久陪伴的信任与亲密。

我们要杜绝那些即时快乐的激素,要像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强调的那样:

你要主动培养爱的能力体系,而不是等待爱情运气的降临。

其实这世间,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爱的。

但弱水三千,你只取一瓢,这才是爱啊。

而且你也完全有能力只取一瓢。

因为决定你亲密关系的,从来不是那些激素,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啊。

决定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分泌多少的,就是你自己的内心啊。

你完全有这个能力,将恋爱的悸动,转变为婚后的长久亲密。

你完全有这个能力,让世间伉俪贤美、佳话流芳的例子多起来,让世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话语淡下去。

正所谓,君应有语:

渺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只影向谁去。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新华时评:中美经贸会谈为全球经济纾压增信

鲍威尔“鹰风”下华尔街终于“认命”:美联储不急于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