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我是丹一,北大毕业,现在是个厨子。”
每段视频的开头,李丹一都是这样统一的开场白。短短14个字里面,她给自己打上了两个醒目的标签。
对于这样的反差,李丹一直言不讳,就是要“博取流量”,吸引关注。
李丹一曾长期在金融行业工作,后进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如今是成都街头一家餐饮店的掌柜,也是厨房里的掌勺人。
在网络上,她的寥寥几个视频,吸引了几万名粉丝关注。
当下,越来越多的清北毕业生“向下兼容”,选择厨师、演员、一线教职员工等普通岗位。
在“左手摘星辰,右手拾烟火”的世界中,李丹一有过怎样的经历和抉择?成为一名妈妈后,对孩子的教育又有怎样的思考?橡树实验室跟这名美食博主聊了聊。
“我两次创业失败,最困难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万块了。”李丹一说,但正是“厨子”的身份,才让她感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她评价这是一段“迟来的觉醒”,也与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
“从小都是父母推着我们走,让我们执着于用分数和名校为人生赋值,却忘了如何认识自己。”
一、从金融精英到厨子,北大毕业生自嘲“迟来的觉醒”
李丹一的店开在成都的芳草街,这里被视为成都松弛感的天花板,沿街的特色餐饮、咖啡店扎堆,外地游客一拨一拨来这里打卡。
跟以前穿着高跟鞋、端着拿铁穿梭在写字楼办公间不同,她每天早上到店的第一个动作是穿厨师服、系围裙。
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她娴熟地洗菜、切配、熬咖喱汁……她的身份兼具了掌柜和厨子两种,而下厨是她每天的日常。
李丹一说,她曾经有过一段常人眼中的高光时刻:既高薪,又体面。
2008年,李丹一大学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作为小镇做题家,她仍然要延续中学时候的刻苦劲儿,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补休是没有的”,第二天一早必须出现在工位上。
彼时的金融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数据显示,至少从2006年至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至2015年达到8.4%的峰值。
大量从业者成为时代的宠儿。李丹一也乘着红利,在二十六、七岁成为了分行的一个部门总经理。
但高薪体面背后是巨大的付出。里面的苦,李丹一鲜为人道,“我人生挣最多钱的时候,也是内心最崩溃、自己最丑的时候。”
她应酬最多时一周可以喝八、九台酒,有时候中午喝趴下,醒了晚上继续喝。由于应酬多,加上工作压力大,李丹一的身体也有了负反应,满脸长痘,长期失眠,身材发胖。
“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差,我每次照镜子,特别不认可自己,经常反问自己:一个女孩子还没结婚,怎么就变成这副模样。”
30岁后,李丹一下定决心要转行,“连轴转了好几年,一直在掏空自己,忘了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多方选择,最后她相中了餐饮。“之前上班的周末,我就很喜欢做一些小饼干、小蛋糕等。”当初在纽约读书时,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国际烹饪中心(ICC)为期一年的西餐全科培训并获得了毕业证书。
李丹一
“年轻的时候挣到了不少钱,就觉得是因为自己能力很好。忽略了大环境的托举,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可能去干个别的也行,一上头就创业了。”
她和合伙人在深圳先后开了两家店,没想到都以失败告终。“亏了很多,身上只剩1万块钱,甚至面临下个月在深圳的房租都付不起了。”
为了谋生,李丹一转而做起了母婴博主。这个看似随机的转型却意外成功。“第二条还是第三条视频就爆单,开始直播后每天有6000块钱佣金收入。”凭借自媒体,李丹一在两年内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积累了再创业的资本。
之后她来到成都,在2023年年底开了自己的第三家餐饮店。“我很喜欢做饭吃饭。我认为人只有在好好吃饭的时候,心里的平静是其他时候都没有的,而且吃进去的不仅是养分,还能够给自己带来很多能量。”
二、我们究竟要做怎样的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是尊重”
李丹一常常在想,如果能更早摸清楚自己想要做厨子这件事,那她的职业履历就能被拉得更长。
她在自己30岁的时候,才慢慢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与很多人从小经受的教育相关:从幼儿园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毕业,一直是被父母推着走的,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专业、要不要从事这个行业。
李丹一的母亲是一名老师,对她更是实行着近乎军事化的管理:晚上8:30前必须回家,严格控制言行、外观打扮等。
她至今仍记得,一次因为在同学家涂了指甲油,母亲竟用刀片将其刮掉,“她认为孩子不应该把精力放到装扮自己的外观上面,而应该都用到学习上面。”
这在李丹一看来是违背人性的。“小姑娘到了青春期,哪有不爱美的。说实话那时候挺痛苦的,因为太被压抑天性了。”
这种压抑导致了激烈的反抗——李丹一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对抗上,无心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每天都在反抗,让吃饭就非不吃,让做什么就非不想弄。”
回忆起那段时光,李丹一形容“像头上压了一座山”。直到高中,她才将这种反抗能量转化为学习动力,但依然是为了逃离——父母不希望她离开四川,高考填志愿帮她选的全都是四川的学校,但她自己改了志愿。
进入大学后,长期被压抑的李丹一陷入了另一种极端:染发、涂指甲、疯狂吃零食......“之前不让做的事情都做了。”但这种报复性的自由并未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过了之后也会觉得没意思。”
在迷茫中,她最终走上了世俗认可的“正轨”:一份高薪体面的金融工作。直到30岁危机爆发,她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
如今,李丹一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做出了和自己母亲截然相反的决定:在可控范围内给孩子最大的自由。
李丹一记得自己在纽约厨师学校同班的一个小朋友,刚初中毕业,却辍学来学烹饪。“他的父母支持他gap两年学习烹饪,给他缓慢成长的时间:如果学完还想继续做厨师,可以不用再读书,但如果觉得不行,就继续去读书。”
这种“暂停”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极为稀缺——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博士,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热爱什么。
李丹一意识到,中国父母之所以不敢让孩子“试错”,根源在于对未来的恐惧。“在中国的成功教育范本里,孩子主要靠读书改变命运。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保护孩子内心的那团火,让它有空间燃烧、试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赋所在。”
现在,李丹一非常注重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她给家里人立了规矩:不要教孩子怎么玩玩具,让他自己探索,错了也好,稀奇古怪也好,那是他的事情。
至于孩子的规划,她也跳出了传统框架:不局限于学科分类,不限定升学路径,而是注重更广维度的探索。李丹一很喜欢带着孩子去接近大自然。“我小时候就是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这给我后来的人生提供了很多力量。”
“对孩子最大的爱,其实就是尊重,让他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李丹一说,“没人能预测未来,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好奇心。”
三、教育经历不该成为人生枷锁,但也别将“躺平”“辞职”浪漫化
带着名校光环,从事与学历相关性不高的工作,李丹一不是第一人。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抛弃世俗认为的高薪体面工作,他们有人选择进中学做老师、也有人闯荡脱口秀成为了一名演员。
李丹一认为这是好事。“一个社会的发展来源于其包容度。”当社会开始允许清北毕业生成为厨师、中学老师或创业者,而不加指责时,这才是真正的进步。学历只是教育经历,不该成为人生的枷锁。
她欣赏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个时候有勇气和底气”。
在李丹一的店里,有一位员工是暂停新西兰留学的18岁年轻人,他因为喜欢烹饪,选择用一年的时间体验厨房工作,再决定是否将烹饪作为终身职业。
“一个人最不容易的,是能够遵从自己内心。”李丹一认为,年轻时应该多尝试,因为此时没有家庭琐事的羁绊,精力充沛。即使尝试后发现不喜欢,也不算浪费时间。
但李丹一也察觉到一种危险倾向:一些年轻人将这种人生选择“浪漫化”,把“躺平”和“辞职创业”误认为是对生活的掌控。
“一股脑杀进去,就是拿自己仅有的那一点青春和钱去送死。”她用犀利如刀的话,剖开了社交媒体上泛滥的“辞职”幻象。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她更建议年轻人“求稳”,不要为了逃离而逃离,除非有了明确的目标,“真正的自由选择,建立在对自我深刻认知的基础上。”
在李丹一发布的视频评论区,经常有人评论她是因为“有家庭底气”,才敢辞职创业。而事实恰恰相反。本科毕业时,她因家境困难无法直接留学,不得不先工作攒钱,直到30岁才圆了读研梦。“钱是最大的底气”,这句直白的话背后,是她对现实清醒的认知。
她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叛逃基金”,即一笔让人有底气对不想要的生活说“不”的积蓄。
“当你内心有热爱,想要无限去接近目标,首先要把身段放低,挣够那一笔‘叛逃基金’,然后再去做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不管不顾。没有这笔‘叛逃基金’,任何理想主义都是空中楼阁。”
李丹一希望给年轻人一剂清醒剂:“要向现实低头。”“曲线救国”是她反复强调的路径:忍辱负重、积蓄力量的阶段不是妥协,而是为理想铺设基石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挣到实现目标所需的钱,那他也实现不了目标”。
谈及自己的孩子,李丹一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的底气:“我现在要‘鸡’自己,只有我挣到足够的钱,才有能力去支持我的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到时候他gap两三年都没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橡树实验室,作者:徐美娟,编辑:蓝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