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财富】
2024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34家上市钢企的年报显示,六成钢企盈利,四成钢企亏损。从净利润来看,21家上市钢企实现盈利,宝钢股份净利润73.62亿元排名第一,中信特钢净利润51.26亿元排名第二,南钢股份净利润22.61亿元排名第三。
钢企业绩分化
上市钢企业绩分化从侧面说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行业供强需弱,需求总量下降较快,传统地产基建用钢需求下降。2024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0.05亿吨,同比下降1.7%;粗钢表观消费量为8.92亿吨,同比下降5.4%。
期货日报记者从上市钢企的年报中发现,盈利的钢企多为具备管理优势、在品种研发和资源保障方面布局早的企业。亏损的钢企,多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成本管控欠佳、自身资源优势不明显或债务负担较重的企业。钢铁行业发展已从单纯追求规模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逐步转向追求先进产品结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从上市钢企的产品结构来看,六成盈利钢企不断提升优钢、特钢、中厚板等产品的附加值和特殊性能钢材的产量占比,下游主要面向新能源、船舶、汽车等新质生产力行业。例如,南钢股份的中厚板产量占其年度总产量的54%,多用于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该产品毛利率达17.88%,远高于特钢长材的7.80%和建筑螺纹的2.32%。反观亏损钢企,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但产品结构仍然以普材为主,这类产品的价格受行情波动影响较大,在2024年钢材价格中枢大幅下移的背景下,企业利润难以得到保障。
此外,2024年中国钢材出口量达1.1亿吨,同比增加22.7%,部分盈利钢企顺势发展外贸业务,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利润空间。例如中信特钢出口产品的毛利率达19.06%,较国内产品高出7.12个百分点。
上市钢企风险意识增强,期货及衍生品可助力企业实现稳定经营
在亏损的钢企中,凌钢股份、山东钢铁、马钢股份和鞍钢股份开展了期货及衍生品套期保值业务,这四家企业通过套期保值减少了盈利率下降幅度,平均盈利率下降6.12%,而六家亏损企业平均盈利率下降7.67%,套保企业表现好于非套保企业。
“2024年,钢厂经营压力较大,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明显增强,一批上市钢企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系统化、体系化的风险管理模式,对近年的业绩提振起到了重要作用。”江苏富实数据研究院院长蔡拥政说。
蔡拥政进一步解释称,自2021年至今,受经济周期影响,钢材和原料价格重心呈现周期下行的态势,部分上市钢企不断通过远期锁价订单和库存保值管理,锁定了钢材价格和利润。后期既回避了钢材价格下行风险,同时原料价格重心不断下移,订单利润逐步增加,长周期看战略意义重大。随着企业锁价订单销售占比持续提高,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已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锁单期间,企业依据基差、绝对价格及预期供需平衡状况,做好衍生品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有效提高了订单的综合效益。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产业客户已经成为期货市场交易的“天然需求方”,整个期货行业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护航实体经济发展。
“我们期货公司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根据产业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服务,不同企业使用期货及衍生品的方法有较大差异。深度参与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钢企,通常会结合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及对行情的判断,利用产业内对利润和供需边际变化更敏感的优势,制订完整的套期保值计划。还有部分钢企对期货及衍生品还处于了解和尝试阶段,目前主要的风险对冲手段仍然是传统的库存管理。”新湖期货副总经理李强说,在钢价下行的过程中,钢企同时面临跌价和现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若钢企使用期货及衍生品在盘面提前锁定利润,可以有效缓解钢材库存销售压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银河期货大宗商品研究所黑色研究员戚纯怡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国内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能成熟地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已发展到利用场内、场外期权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然而,近年来各大企业兼并重组的速度加快,部分钢企被集团收购后暂时失去了套期保值的权限,钢企套期保值总量下降。但民营钢企的套期保值意愿增强。过去民营钢企由于相关知识及人才储备不足,叠加行业整体利润率偏高,导致对套期保值缺乏兴趣。随着近年钢价持续下跌,民营钢企也明白了套期保值的必要性,开始积极接触期货公司,希望获取更多的套期保值知识及操作模式,并希望期货公司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给出套期保值的专业方案。
今年一季度近八成上市钢企盈利
截至4月底,有21家上市钢企公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近八成的上市钢企盈利。从净利润来看,宝钢股份净利润24.34亿元排名第一,中信特钢净利润13.84亿元排名第二,南钢股份净利润5.78亿元排名第三。
从需求角度来看,今年一季度在“抢出口”刺激下,钢材出口量达2743万吨,同比增加6.3%。国内钢材需求表现尚可,新增专项债加速发行、“两重”“两新”等政策持续发力,需求回暖对钢材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从原料价格来看,今年一季度铁矿石价格下跌3.60%、焦煤下跌12.81%、焦炭下跌11.75%,跌幅大于螺纹钢(下跌3.09%)和热卷(下跌1.61%),炉料供应增速快于需求,特别是煤炭在保供政策下产量同比增加4.2%,供应宽松使得原料价格跌幅较大,钢企利润有所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3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8286.4亿元,同比下降6.9%;营业成本17510.7亿元,同比下降8.7%,整体看,钢厂一季度生产成本下降幅度大于营收下降幅度。
李强认为,由于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整体处于“强现实、弱预期”格局,钢企基于对未来需求下滑的谨慎预期,更加愿意使用期货及衍生品在盘面提前锁定利润。
展望未来,李强认为,面对国内下游钢材需求的结构性转变和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国钢铁企业一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升级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行业,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钢企中长期仍然需要加强自律控产,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供需动态平衡,在行业处于盈利阶段时,具备前瞻性和风险意识,通过合理运用期货及衍生品科学锁定利润,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行业减量发展是大趋势,钢企需要扭转传统的增产增效思维,树立减量发展思维。关注产品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品牌提升和智能化发展等工作。加快开拓新市场,深耕行业下游市场。例如在下游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国产大飞机等一些前瞻性的行业加大投入。”蔡拥政说。
蔡拥政认为,钢企未来需要重视期货及衍生品的应用,加强产业链“强链”建设,在产业链上下游谋篇布局,到资源富集、政局稳定地区开展海外业务,提升自身供应链控制能力,在国际及国内上游矿产资源领域寻找新的低成本供应通道。完善优化传统的资源采购和产品销售定价模式,同时应用衍生工具抵御市场波动风险,强化企业竞争力。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