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牧羊
如果要评选“最不适合上班的季节”,春天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温热的阳光晒得人骨头酥软,嫩芽在窗外探头探脑,偏偏格子间里的键盘敲击声,时时刻刻催动人们春游的心。
当打工人还在抓紧摸鱼做小长假攻略,争取“特种兵式”完成热门景区打卡时,最会玩的人已然下定决心要到贵州村寨里,让山风吹走积攒多日的班味。
这里的旅行没有标准答案,网红打卡、同款出片也不是目的。年轻人想做的,不过是钻进大山里,和当地人学着当三天寨民:揉一团黄粑、听一曲侗歌,再沿着起伏不断的山路,走进生机蓬发的春日贵州里。
贵州的春日野趣,都藏在村寨里
提起贵州的山野,人们总先想起黄果树瀑布的水声奔泻、织金洞的岩溶奇观。但若寻溯乌江源头,在黔西的山水之间,另一种野趣正悄然生长。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彝语中译为“悬崖下的村寨”。二十年前,这里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生活物资进村全靠人背马驮。据村民杨国美回忆,自己上学时,还要攀过一条名为“手扒岩”的险路才能走向外界。
群山与江流阻隔了化屋村与外界的沟通,却也带给它世外桃源般的绝美风景。在码头乘船穿行于峡谷之间,碧水倒映绝壁,宛如乌江上一幅壮观的崖壁画廊。
从前的贫困村凭借如此美景成为了最好的露营基地,每到旅行旺季,山上的民宿、基地都供不应求。从支在崖边的帐篷内向外望去,江水就在百米之下翻涌。拿起一块蒸了18个小时的黄粑当宵夜,此刻,山下柴火灶升起的炊烟与野奢露营基地的篝火,共享着同一片江风。
在化屋村,旅行被拆解成种种令人惊喜的互动:花10元就能体验蜡染,看蓝靛在白布上晕开山水的轮廓;围观苗族绣娘绣花,指尖飞舞间,看似平常的细线便迅速绕出了精美的浮雕状马尾绣。
走不动山路,还能租一辆小电驴慢慢逛。村里的图书馆摆满了关于苗族民族服饰、神话传说的书籍,随便翻开一本,那些绣片、歌谣中的苗寨历史就在眼前。最后在民宿中吃上一锅鲜美的酸汤鱼歇歇脚,木姜子油的辛辣与清凉的山风一碰撞,唇齿间便洋溢着一整条乌江的春意。
如果说黔西的野趣在于山水交融,那么向南驱车两小时,安顺的天龙屯堡则用石头垒砌出一部立体的史书。
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调军征南平叛。此后,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驻守在贵州的军户一边戍守,一边耕种,逐渐形成了屯堡独有的文化、经济体系。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羽教授看来,长城代表一种固守的思维,而屯堡代表的是融通的力量。“这体现了君王对国家西南边疆战略思路的变化。绵延千里的屯堡维系了从湘至滇的交通线,也制约了当地土司的势力。”吴羽解释道。
和当地人相比,移居至此的屯堡人是无比独特的一脉。他们不与少数民族或汉族通婚,拥有自己的宗教圈、经济圈,语言也独树一帜。屯堡话源自明初入黔军士所操的南京话,语速快,卷舌音、儿化音较重。他们还有一种特殊的“言旨话”,隐去四字词汇中的最后一字,如将“喝水”说成喝“青山绿”、“吃酒”说成吃“天长地”、“加盐”说成加“哑口无”。
除此之外,屯堡男子善贸易,女子善耕种,讲究“耕读传家”。他们还与少数民族开放贸易,也由此影响了贵州文化、经济发展的进程。
沿着天龙屯堡的驿道主轴一路向里探索,两边分布着屯堡人世代传承的“四坊五匠”小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屋“九道坎”虽早已贴上了文物保护标识,但也拦不住人们在门前探头探脑。
太阳正好的时候,穿着凤阳汉装的嬢嬢们会一起坐在门槛边聊天,时不时招呼过路的行人买一双手工缝制的“翘翘”鞋,或是在三教寺里供一盏灯。
来到屯堡,必做的事情还有看一场地戏表演。每到整点,广场上的锣鼓准时敲响,演员以木刻假面遮脸,唱着《三国演义》《封神榜》等过关斩将的战争故事。
屯堡人相信地戏带有英雄的正气,可以驱逐邪祟,而坐在树荫下看一场免费的非遗地戏表演,足以充分感受到600多年前来自山野的忠义呼唤。
来贵州当“寨民”,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若嫌游客纷扰,可转道本寨——如果说天龙屯堡中遍布历史的壮阔,本寨则传承了更加原汁原味的屯堡文化。
本寨名为村寨,实为军屯。寨中户与户有暗门相通,家与家有高墙相连,布局严谨、结构坚固。街巷两边的石头院墙上时常可见长方形、十字形或圆弧形的射击孔,在房内的孔洞向外观察,街巷角落一目了然。
虽被史学界誉为“冷兵器时代最后的堡垒”,寨子里的各处装饰却颇有文气:本寨人代代传承“四知拒金,清白传家”的家风,家家户户的楹联、匾额都展示着祖训遗风。
屋檐下的垂花柱精雕细琢,宏坤别墅中的地漏都被制成鱼龙形制,寓意“鲤鱼跃龙门”。正堂前的石阶一般为五级,取“五子登科”之意,而出门的石阶和门楣则刻意做低,提醒子孙后代出门做官时保持谦逊低调。
如今的本寨早已不再是防御保守的姿态,路边的门槛上也晒上了梅干菜,但本寨人用600多年守住的这座石头堡垒,仍能在今天让人实实在在地触摸到“家国”二字的分量。
在贵州,石头制成的古村落并不稀奇,但想要真正住进古村落,黄果树瀑布腹地由600年布依族古村落改造的民宿“匠庐·村晓”,便是绝佳落脚点。
那些翻山过河的行程之后,最适合用一天时间在此享受staycation的悠闲。上午学做一块蜡染小方巾,中午亲手为自己卷上一份安顺裹卷,下午在绿意环绕中泡上一杯茶。到了夜晚,在泳池边品一杯鸡尾酒,贵州最诗意的春天,便如此轻巧地飘荡在晚风之中。
夜色浸透黔东南的梯田时,另一种狂欢正在酝酿。从篝火到日出,肇兴侗寨里日夜上演的是一场山野里的文艺复兴。
夜晚八点,篝火照亮夜空,鼓楼下侗族姑娘和小伙们准时唱起侗族大歌。无需乐器、乐谱,一人起调,便有数十人唱和。叙事歌娓娓道来,琵琶歌轻巧欢快,敬酒歌响起,笑声便随着歌声一同跌进甜蜜的米酒中。
有人或许会觉得肇兴侗寨过于商业化,事实上,向主街四周延伸的小路寻觅,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天地。不少侗族人聚居在此,在近在咫尺的繁华背面,他们在山涧中说笑着用一把水草刷着桶。
在那些代表“仁义礼智信”的鼓楼下,人们可以用铁瓢接一捧清冽井水解渴,不过仰头饮尽时,不妨也仔细观察屋檐上精雕细琢的神兽、壁画。路边坐着缝香包的嬢嬢们总是笑眯眯的,边和她们聊天边在放满绣片的簸箕里仔细翻找,就能找到堪比高定的侗绣精品。
想要亲手触摸侗族文化,便不能错过侗寨中的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据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陆勇妹介绍,基地中的特色产品都来源于合作社。在过去的几年里,她们招募侗族农村妇女为绣娘,传授刺绣、织锦技艺。如今市面上不少常见的侗族手工产品,都有合作社的参与。
游客们可以在基地内体验蜡染、扎染、织锦等非遗活动,凑上一个小团,还能对着乐谱学唱一段侗族大歌。
侗寨固然人文气息浓厚,但真正一心向野的玩家,会选择更小众的玩法。趁天未亮潜入堂安梯田,远山晨雾中,盈满水的梯田铺满山谷,偶与早耕的农人走过驻足对望,相视一笑共同赏景,是侗寨和异乡客难得的默契。
无论人们到过多少次贵州,它永远有新的惊喜。身处群山环绕的西南地区,贵州没有中原地区的一板一眼,世俗礼教与张扬个性在此和谐共存,为它带来一份自有打算的松弛感。
不断爬高走低的山路串联起千百里间不同的民俗,每一个村、镇、县、市都能体验独特的在地文化。各种味型、香料、食材和烹调方式浓缩着市井百态,把黔地的新鲜春日滋味直接送上舌尖。
尽兴而归的年轻人,总调侃自己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戒断”,而贵州的村寨永远会用不疾不徐的节奏,教我们把春天过得再慢一些。
参考资料:
[1]造贵州!定西南!600年屯堡史诗,有多壮阔?|地道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