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175cm是个什么水平?

【来源:虎嗅网】

男生175算矮吗?看数据肯定不是,这可是标准的平均身高。

不必为这个数据感到惊讶。在过去的35年内,中国人19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8厘米和6厘米,增幅全球第一。在中小学门口和医院的儿科门诊,也能看到不少一米七的“小朋友”,很有反差感。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高了▼

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我们身边的直观感受,都反映出一个事实——中国人,越来越高了。

我够高吗?

中国人越来越高的同时,人们对此也愈发焦虑,似乎不够高就好像被开除社会会籍一样。

为了长高,人们也是搞出了不少偏方:

有人听说鸡蛋壳里有很多钙,就把鸡蛋壳打碎了吃掉。先不说打碎后的鸡蛋壳刮不刮嗓子,本身含有大量碳酸钙就很难消化,恐怕只是图个心理作用。

光靠吃还不够,如果能有一种神药,一打就能长高,那是再好不过了。而且似乎还真有这么一种药——“生长针”。

严格来说,“生长针”是一种激素治疗手段,用于一些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矮小症状。而这些症状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定,并不是感觉个子不够高就可以打的。

真正科学地评价身高是否过高或过矮,需要用到对应的生长曲线。当身高在其同龄人中处于曲线上的P3区间(即身高在同龄人中处于后3%)的时候,才符合使用“生长针”的基本要求。而具体能不能使用,仍需要医生诊断

中国2~18岁男童女童参考生长曲线

(图: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

就算这样,补钙、吃药很多人还是觉得太慢。直接简单粗暴一点,硬把人拉长,是不是立竿见影?别说,好像还真“有效”。

1951年,苏联医生伊里扎洛夫偶然发现牵拉骨折后的断端,能刺激新骨质的生成。这一发现让肢体畸形的患者有了希望,也变出了“断骨增高”的邪术。

早期该技术主要以治疗为目的,而非整形美体

(图:wiki)▼

在一些人在想要高个的念头驱动下,把被打断的骨头一再拉长,留下诸多后遗症。早在2006年就被禁止了。

看上去,似乎长高是没有什么“秘方”的。研究也表明,我们的身高有七成左右由基因决定。

但历史告诉我们,靠着优质的营养供给,即使基因不占优,依然有长高的可能。

我还能高

现在全球个头最高的国家是荷兰,成年男女平均高达1米84和1米71,可谓一览众山小。以至于外国人到了荷兰,个子矮一点的连公交车的扶手可能都够不到,坐在马桶上脚都可能悬空。

但在两百多年前,荷兰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也只有1米66,和现在相比低了一个头。


荷兰人的平均身高

两百年长了近20厘米▼

荷兰本身国土面积有限,还不到一个通辽的大小。但依靠瓦格宁根大学等世界顶尖农业研究机构的带领,荷兰畜牧业已经高度自动化,全国160万头奶牛每年能产1400多万升牛奶。

强大的生产能力让荷兰人可以尽情的消费乳制品。如今,每个荷兰人每年要吃掉200多公斤的乳制品(包括鲜奶、酸奶、乳酪等等),是全球平均消费量的两倍多。

历史上,日本人一直给人以身材矮小的印象。尽管从明治维新日本就开始鼓励人们吃牛肉、喝牛奶,但到二战前,青年男性身高超过一米五,征兵时就已经算是“甲乙等”优质兵源了。

二战后,日本开始以更大的力度推广牛奶。50年代起将牛奶纳入学校供餐,并为向学校提供鲜奶的牧场派发大笔补贴。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小学的牛奶搅拌机

(图:wiki)▼

在各种营养的综合助力下,到1980年,日本青年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70.9厘米,超过了当时的中国。虽然也称不上多高,但至少和矮小不沾边了。

道理都是一样的,但对老一代人来说,牛奶一度是非常罕见的奢侈品。1949年,全国奶类总产量才22万吨,放到现在,都不够全北京喝一天。

随着经济增长,喝牛奶才开始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人喝牛奶的习惯是近几十年才慢慢养成的▼

随着膳食水平的提高,营养科学的发展,中国青年的平均身高不仅超过了日本重回东亚第一,甚至赶上了人们印象中人高马大的美国。

还能更高

目前中国人喝奶还是比较少的。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鲜奶及乳制品。但目前中国人均乳制品摄入量也就40多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110多公斤的三分之一

每天至少再多喝一盒牛奶

才够全球奶制品摄入量的平均水平▼

而导致这个问题的一大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有乳糖不耐:牛奶中乳糖由一个葡萄糖和一个半乳糖分子合成,体量比较大,没那么好消化。

但其实,我们原本可以不用为此困扰的。每个人的消化系统里都有足够的乳糖酶,用来消化母乳的乳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相当大比例的人无法合成乳糖酶,最终丧失了消化乳糖的能力。而肠道中的菌群将乳糖作为原料分解后产生气体和其他物质,导致了腹泻的症状。

乳糖不耐其实不是个例,甚至是一种普遍现象。全球65%的人都有乳糖不耐症状,而在喝牛奶历史很短的东亚,这个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

全球乳糖不耐症患者占总人口百分比示意▼

乳糖不耐的症状导致很多人远离了牛奶,但这并不是一种病理性的疾病,少喝一些其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中国人要想摄入更多乳制品,乳糖不耐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

每一次乳制品的大规模普及与推广,都来自于科技的进步。巴斯德的鹅颈瓶让人们认识到杀菌的作用,进而提升了牛奶的保存时间;而上世纪利乐包的发明,让乳制品的灌装和运输更加便利,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

为了让饱受乳糖不耐困扰的人能安心喝奶,2007年舒化推出中国首款无乳糖牛奶,通过独创的专利LHT乳糖水解技术,将牛奶中不易消化的乳糖大分子水解成让肠道更易吸收的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达到国标“0乳糖水平”,营养细化更好吸收,乳糖不耐人群也能放心喝,再也不用担心喝完闹肚子了。

几十年来,身高焦虑的快速增长,几乎和我们身高增长同步。

但现实是,基因和其他因素仍然起着显著作用,虽然牛奶和营养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变成大高个,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获取优质营养的权利。

而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更多符合中国人体质的乳类产品。从高档饮品到普及千家万户,咕咚咕咚灌下一盒奶的背后,是百余年来食品科技的飞速进步。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名厨汇聚,中粮餐饮“掌门驾道——福掌柜 中国行”助力川味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