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粮信网】
近期基于陈粮拍卖价格的走高,24年水稻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上行,东北等地水稻价格相对偏强运行,现阶段黑龙江地区圆粒水稻出库参考价在1.40元/斤以上,出米率70%左右,水分15%以内,虽近期黑龙江部分区域圆粒大米价格稍有上涨,但涨价后的大米成交量偏少,且市场上仍有相对低价大米销售,米业加工大米进入了倒挂的状态,且亏损面逐渐增加,部分米业也开始销售原粮,稻强米弱格局加剧,目前不单圆粒稻米间存在倒挂,东北当地多数品种如绥粳18、中科发五等常见品种也存在稻强米弱的加剧现象,造成当下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当前现状:
稻谷价格支撑强劲。北方粳稻主产区因粮源偏紧、政策托市(如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近期无论是地储还是国储拍卖,水稻整体起拍价相对较高,由此影响,贸易商惜售以及下游散户原粮库存偏少等原因,24年水稻价格也水涨船高,价格稳中趋强,目前北方市场低价原粮占比很少,价格相对高位运行。
大米销售受阻。受消费淡季、餐饮业恢复缓慢及大米加工厂内卷逐渐严重,平价销售大米已经是部分米业的奢望,甚至局部走弱,目前低于成本价的米仍在市场上流传,米业顺价销售较为困难,而水稻价格维持相对高位,部分米业被迫销售原粮库存来断尾求生。
稻谷供应过剩:国内稻谷连续多年丰产,2024年总产量达2.13亿吨,远超国内需求,导致加工企业议价能力弱,稻谷成本难向下游传导。而为保证粮食安全,加之国内稻米在国际上价格优势不明显,国内轮出数量巨大,市场恐慌情绪尚存,米业以及贸易商并不敢大量贸然采购。
大米产能过剩: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从当前市场获悉,目前全国米业平均开机率不足一成,供应压力偏大,市场竞争激烈,低价促销普遍,叠加副产品(如油糠、碎米)收益难以完全弥补米价低迷的损失。在如此大的供应背景之下,一旦市场有需求,也将会别产能快速的填充,进而就令部分贸易商的采购积极性大幅降低,“市场何时都不会缺货”的观念逐渐加深,恐慌性采购逐渐演变成了米业成为贸易商仓储的现状。
政策与市场博弈:稻谷受最低收购价保护,而大米市场化程度高,缺乏政策直接干预,导致常见品种大米价格波动相对较小,贸易商的观望情绪加深,采购更是变得愈发谨慎。
综上,从水稻和大米任何一方的角度来说,水稻价格偏强和大米销售受阻都存在观点被业内人士认可,但稻强米弱格局的加剧令本就相对畸形的市场添加了一副愈发“诡异”的现状,如在没有额外因素注入的前提下,米价或将小幅上涨。不过后期南方新季早籼稻上市,后期承储库点轮出数量可能会增多,以及定向粮是否拍卖仍是市场上不得不考虑的变数,加之去年北方部分品种水稻出现一定的亏损的经历也不算太过于遥远,预计谨慎情绪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