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150亿票房的爆款电影”和“流水超过300亿的长青游戏”,这种前缀放在一起想不出圈似乎都难。
事实也是如此,只不过方向似乎和预期的有些背道而驰。
4月16日,《王者荣耀》官方宣布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联动,计划推出哪吒、敖丙、太乙真人、龙王敖光四款皮肤。
而正是这条官宣微博,被电影观众、角色粉丝、游戏玩家以及各色人等围攻,17、18日持续发酵后屡屡登上热搜,一度冲上前2位置,截至21日,评论已经超过22万、转发超过2.7万,其中各类负面言论占据了前排。
单纯路人如果不仔细去分辨那些言论,大概很难理解其中到底争议何在。
虽然这争议的起因虽然简单,但整场“双敖大战”包含的成分却相对复杂,既有电影粉丝、角色死忠,又有游戏玩家,而一旦某些特定名词开始出现,那么,原本可能还只是停留在“饭圈”对喷则会直接上升到文化战争的层面,直接在微博、小红书引爆舆论。
当然,就目前来看,腾讯官方似乎并没有太将这一负评事件当回事,紧随其后就预告了三丽鸥的新联名,神奇之处在于这一消息又受到了诸多好评。
在过去的案例里,《王者荣耀》也常有发生新皮肤负评爆炸的情况,像是今年情人节的“续相思”新皮肤也引发了争议,最终并没有影响其销量。
这自然是《王者荣耀》作为一款用户基础雄厚的长青游戏的底气所在。
再看这一次的联名,两大顶流的联动,腾讯游戏还是给足了排面,成都双子塔的硬广连路人都感受到了震撼感,最终换来舆论场上的一番“狼狈”,实则是其对于《哪吒2》复杂性的误判。但对于《哪吒2》而言,如此排场也都落下争议不断,也很难说不会影响后续其他品牌对与哪吒IP联动合作的考量。
小红书截图
就目前来说,品牌希望IP联动带来的还是正向出圈效果,毕竟不是每一家都有《王者荣耀》这样无惧黑红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文化战争带来的舆论交锋最后都找不出一个赢家来。
一、冷门角色引发的情感群殴?
就目前来看,这一次联动的主要争议焦点集中在敖隐与敖丙角色的关联上。
敖隐作为《王者荣耀》去年年初推出的冷门射手英雄,登场率仅4.2%,而敖丙则是《哪吒2》中的重要角色。
单从龙族背景、敖姓都不难看出二者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或相似性,但这种表面的相似并不能成为双方平等互利的理由。
不少敖隐粉丝的“颜粉”借用二游圈的“经典论述”创造了“夺舍皮”的概念,认为官方是在用敖丙“夺取”敖隐的身份,这种逐渐饭圈化的对立情绪迅速蔓延,从原本的造型、建模设计争论演变为电影、角色与游戏粉丝甚至是路人间的激烈对抗。
看似单纯的皮肤争议背后,根据当前出现的总结帖归类,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五类不同群体的群殴:
不认可《哪吒2》的荣耀玩家、被打上“乙女玩家”标签的敖隐“颜粉”、哪吒IP极端粉丝、对电影女性叙事不满的女性观众,以及大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普通玩家。
网友的相关讨论
当然,这大概也是因为《王者荣耀》严重低估了部分玩家对冷门角色的情感认同度。
问题是,在这个需求细分时代,即便是影视内容中的边缘角色,或游戏中的冷门角色仍能吸引一批核心粉丝玩家。这些玩家视敖隐为自我投射的载体,他们关注的不是胜率或登场率,而是角色的独特气质与人设完整性。
因此,当官方试图将爆款电影的热门角色敖丙与敖隐建立联系时,玩家感受到的不是皮肤更新的惊喜,而是对他们已建立情感连接的角色进行“身份重构”的威胁。
在现代游戏文化中,玩家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已经从简单的“使用者与工具”演变为复杂的“认同者与被认同者”。玩家对角色的认同感往往超越了游戏本身,延伸到社交媒体、同人创作等多元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以贩卖“角色”为主要氪金点的二游往往是所谓“文化战争”的重灾区,“有男不玩”“Master Love”“猎杀百合豚”“赛博捉奸”“夺舍”等概念几乎都来源于此。
只不过没想到,如今这些生造的概念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泛用甚至滥用,而且显然不再局限于二游领域。
这大概也是当下大热文化产品避无可避的命运,想要获得声势,就势必得有一批坚不可摧甚至是所向披靡的死忠。只不过,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时,顶级IP的跨界势必要比想象中的更难。
二、顶级IP跨界的困境,需从文化底层出发
《王者荣耀》在这次联动争议中暴露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低估了《哪吒2》作为顶级IP的复杂性。
毫无疑问《哪吒2》不单纯只是一部票房突破150亿的动画电影,它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国产文化自信的代表作品,承载了远超娱乐本身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其内涵因此变得异常庞杂:其中的动画角色既被不少观众所喜爱,又因创纪录的票房成为文化自信的标志性符号。
多重身份使得它很难被单纯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标志随意跨界使用,任何对其形象“非正典”的使用都可能触动某一群体的敏感神经。
《王者荣耀》团队可能更多地将这次联动视为一次常规的商业合作,而忽视了《哪吒2》作为文化符号的特殊地位。他们或许期望借助电影的热度提升游戏内容的吸引力,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挪用”可能引发的文化认同冲突。
当敖丙的形象被套用到敖隐身上时,这已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皮肤更新,而是变成用一个强势文化符号重新诠释另一个弱势内容角色,冲突在所难免。
更为复杂的是,《王者荣耀》本身也不是一款小众游戏,而是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国民级手游。
《Sensor Torwer:2025年移动游戏市场报告》
因此,二者不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两个文化标志性符号的碰撞。
其玩家群体经过了长期多维度的“提纯”,早就形成了强大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论纯度或许远超那些“年轻”的二次元游戏,可以说具有一定玩家基础的游戏社区几乎都会形成类似的“部落意识”,而《王者荣耀》这种国民级手游的社区凝聚力显然并不会被《原神》等作品更弱。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有150亿票房背书的《哪吒2》IP粉丝,在面对《王者荣耀》海量而忠诚的玩家基础时,也未必占据绝对优势。
毕竟过去这些年《王者荣耀》围绕新角色、新皮肤、IP联动皮肤发生过各种争议屡见不鲜,但最后似乎完全不影响其销量和流水表现。因此,这也被不少玩家调侃,又骂又要买的反复循环,“这么多年还没习惯吗?”
这也说明其核心玩家的消费更多取决于游戏本身的竞技性,远非对于大多数二游的角色新鲜感,而外部争议更是完全不会影响到其游戏性。
不过,这一次的意外事件对于未来的顶流IP跨界合作倒是提供了一次新的参考指标。任何品牌或文化产品都需要认识到,顶级IP的合作早就不是简单的“1+1”,而是需要从底层文化逻辑上寻求契合点,否则强行拼凑,大概得不偿失。
而不是每一个品牌都有《王者荣耀》这般的抗击打能力,所以最好别去轻易挑起一场打不赢的文化战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作者:大娱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