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员造假,该怎么查?

【来源:虎嗅网】

给你们说一说,利用人员财务造假和贪腐的情况吧。

其实利用人员造假能实现很多很多目的的,比较常见的,就是领空饷,还有利用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套现,本质也算是领空饷吧。

还有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方向就是改变企业属性,最近几年比较多的就是增加科创属性。

比如原本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企业,它的员工整体学历啊专业啊与它想讲的故事不匹配,那它就得在这个事上动动脑筋。

这就跟我说利用关联交易定价转移改变业务性质似的,把本来很传统的业务,改成有技术含量的业务。

这个人员也是,把普通的员工改成科创属性较高的团队。

市场上有人专门提供这个服务,你们不知道吧?

就是有人专门能给这些想增加科创属性的企业,提供虚假的高科技人才。

增加也行,替换也行,一般都是增加一部分,替换一部分。因为有些东西是要看占比的,所以纯增加成本较高,风险也较大。

而且这些平台还能提供你更意想不到的服务,说白了,这吃吃空饷,换换人员,都是见得光的,没什么大罪过。

好多事真见不得光,这些东西你们都搜不到,人家做熟不做生,都是靠着各个渠道在悄无声息地做。

不过,你想想这所谓的给企业团队增加科创属性,跟以前挂靠有相关资质证书的人员逻辑是一样的。以前各种行业什么消防啊建筑啊影视啊,都需要挂一些有资质的这个师那个师,逻辑一样。

只不过,这个增加科创属性更难了,需要的人多,以前挂那些资质也就三五人,现在这个改科创属性的,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人,所以真不是一般平台能做得了的。

好啦,这个造假怎么操作我虽然没法跟你们说,但是我可以跟你们说说怎么查,上个月还是上上个月,我们还查了一个类似的情况。

你们是不是觉得人员上的造假很好查?领空饷嘛,秦始皇那会就有了,有什么不好查的。

还真不是,你去试试就知道了。在这想象,和你实际面对真实企业数据,是有巨大差别的。

就查这个事,我真是比较建议做投后管理的好好关注一下,我已经见过好几个独角兽在人员上做文章了。

咱们先说常规思路,拉一下近三年的人员成本变化,至少能部门核算。

你主要得看研发部门,因为有的可能总数不变,但是研发部门骤变,所以不要只看总数和总的比率。

所有的财务指标都是这样,以前举过很多例子了。

比如偿债能力,看流动负债比例,你这看总比例就不行,因为不是所有流动资产都能用来还债,也不是所有负债都是付息需要还的。

继续说人员的事哈,拉完数据,你把近三年的花名册、工资表、个税申报表、社保公积金申报表比对一下,看看有没有一段时间,是突然增加了很多人的。

然后,再比对一下打卡记录,看看有没有一批人是没有打卡记录的。

这个需要技巧,你要先悄无声息地随便问个财务,纯聊天,你们日常打卡不啊,累不累啊?他一般就会如实说。

如果员工私下说日常打卡,但是你要打卡记录的时候,企业说日常不打卡,都弹性办公,或者有的部门是特殊工时,不打卡,就都属于可疑。

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确实不打卡,真是弹性办公,它也有打卡设备,规章制度也要求打卡,但实际日常人家是不打卡的,就那种企业文化。

所以你要私下问,而不是看规章制度。

当然,打卡记录不是不能做出来哈,只是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处心积虑事无巨细的能力,参考上市公司造假,连关联关系都隐藏不明白,就知道他们一方面是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狂妄自大。

其他的都没必要看,什么档案啊,工资流水啊,他造假,就一定是全套,如果这些他都做不明白,那他水平太低了,根本你也不用再费心分析什么了。

但是呢,我刚才也说了,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查,也很难得出结论,你怀疑但是你没证据,你甚至分析不出哪些人是虚假的。

还是那句话,咱们没有上帝视角,真的到企业中去的时候,一个1000人左右的民营企业,面对那些花名册、申报表、明细账、余额表、银行流水,是很难分析出头绪的。

而且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你要什么我有什么,档案齐全,我就赌你找不出这1000人里,哪200个是虚假的。

人家第三方平台能做这个生意,就能提供完善的服务,每个虚假人员的一切资料都是齐全的,除了人不在这,什么都在这。

而且,让你蒙对几个,又如何?他没来,最近请假了,外派了,出差了等等,你说找员工问问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人名,公司人多了,谁也不认识谁太正常了,你问人事,他也认不全,记不住。

而且,你查的时候也许已经过去一两年了,他可能前年造的假,你今年来查,这些人不在了,有什么问题?

人家离职了啊,人员流动大啊,正常啊,员工档案我们都留着呢,领导,需要给您调阅么?

而且你就说人员数量骤增,有什么不合理?哪个企业不是融到资以后瞬间扩大规模?都是符合常理的。

这就是高水平的造假,他把虚假的东西混在普遍合理的情况中。

无解吧,哈哈。

没事,记住,第一步是收集齐所有的资料,然后你回去慢慢研究,得先保证你能拿到我说的那些花名册、工资表、个税申报表、社保申报表、打卡记录、绩效考核记录。

不管是内审,投后管理以及破产清算,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能给你足够时间来研究分析财务造假,贪腐,资金侵占等问题的,所以手里有资料很重要。

这个时候还是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你要这么多员工信息,其实很反常,那就得想个朴实无华的理由了。

比如,你说要分析一下研发人员占比、研发费用占比,看一下研发人员社保缴费期间,看一下期间费用及生产成本的确认是否准确。

你要把你需要的资料揉在一大堆资料里,就可以掩人耳目了。

然后你就需要靠自己了,一定是会有蛛丝马迹的,平台提供这种虚假人员的服务,都是有时间期限的,要考虑成本啊,所以会有个增加减少的时点。

研究社保人数变动的时候,不要看净增净减,直接看增加额,减少额,还要配合着看其他科目的变化。

我就不信,他的水平能做到让他把这200人分到6个月里去,逐步增加。

就算他这样做了,那他减少的时候,不会再分六个月逐步减少吧?

这是常规思路,我给你们讲讲,我们一般怎么查吧。

这种数据分析有必要,但往往查不出什么东西,很容易让你头大,不信你自己对几个月去试试看。

我们的思路就是交叉验证,很多东西他造假水平再高,也实现不了,或者实现的成本难度过大,完全划不来。

比如就算档案他能准备齐,打卡记录是一个突破点吧?就算他们不打卡,或者伪造了一份打卡记录,绩效考核是一个突破点吧?这些人都不考核?那怎么有另外一部分人考核啊?

年会名单呢?奖品名单呢?不会说年会没邀请人家吧?说不过去吧?

商业保险名单呢?大部分企业现在都有补充医疗,不会说专门不给人家上吧?这都是你们单位的核心研发团队,别人都有商业保险,他们没有啊?

日常福利名单呢?逢年过节,别人都有福利,就那些人没有?

差旅平台账号名单呢?他们不配出差?必须自己垫付?

报销记录呢?他们不配报销,不给他们报?

等等等等类似能交叉验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个员工如果在企业真实工作了,一定会留下很多痕迹的。

这些信息数据,在你查其他的各种费用的同时,就会相互验证真实性了,我之前说过,财务造假是立体的,你查财务造假一样是立体的。

单一的去从员工社保啊工资啊去造假,能实现,但是以上我说的这些要是他也造假,成本难度都太大了,根本不可能的。

他如果真这样弄了,那就意味着,人事、行政、财务等很多部门都会知道这批虚假人的存在。

那突破口又来了,很多时候员工就是很好的突破口,员工不会有那么强的戒备心,员工有的对公司有负面情绪,巴不得找人吐槽呢。

甚至你还可以给你怀疑的那些虚假人员打电话问问,但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他们会配合企业一起说谎的,平台嘱咐过了。

如果以上这些他全能做到位,他要能有这个本事和心思,不行你们就认了吧,算他厉害,哈哈。

我说的这些都属于复杂的,一级市场都很少见,但确实存在。

大部分就是简单的那种直接用劳务派遣平台套现的,就跟我之前写的《我做尽调这些年(四十九)-奇葩的贪腐套现》这个似的,就是多付钱,多开票。

这种简单的你除了关注一下人员数量,还要关注一下管理费,看看市场价,人家都200,他1500,你按1000个人算,一个月也100万,1500有点夸张,1000的肯定有。

这个市场上有很多人在做着你听都没听过的生意,离你很近,也很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沉默”的智驾:余承东不喊“遥遥领先” 何小鹏连夜改口

坚守红利却不敌基准 风格稳定大于短期涨跌?基金一季报大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