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机构间“各说各话” 剔除数据“水分”!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制度发布

【来源:东方财富】

  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统计工作,一份文件重磅发布。4月15日,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

  “金融统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制度、做好相关统计工作,是检验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基础,也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道。

  近年来,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框架逐步完善,然而随着政策深化,统计层面的短板也逐渐显现。

  具体来看,董希淼表示,当前不同行业、机构对“五篇大文章”的理解不完全一致,统计指标、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容易造成机构之间“各说各话”,影响行业、机构之间可比性;还有部分机构为了凸显工作成果、获取相应激励,随意扩大统计范围,扭曲统计标准,导致相关数据存在较大“水分”,让结构性政策措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让决策层、监管层难以有效掌握真实情况。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补充道,当前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新兴领域数据覆盖不足,现有统计体系难以全面捕捉;部门间协同机制不完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不同监管体系下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报送流程存在割裂,导致全口径统计效率受限。

  此外,还有部分领域统计复杂的问题。正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科技金融中,对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价值等指标难以量化统计;绿色金融中,准确界定绿色项目和评估其环境效益存在一定困难;数字金融中,对新兴的金融科技业务和数字资产的统计也缺乏成熟的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制度》重点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统计对象及范围、统计指标及口径、统计认定标准、数据采集、共享及发布、部门分工等作出统一规定。

  其中,《制度》规定的统计对象全面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统计范围包括贷款、债券、股权、资管债权、基金、保险、衍生品等多种金融工具和产品,综合统计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的工作情况。而这也是在顶层设计方面,首次将银行、证券、保险及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统一纳入统计范围,实现“应统尽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设置重点统计指标共计200余项,涵盖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融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业务以及其他重点指标。对每项指标均规定了统一、协同的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与国家统计标准、行业政策、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及现有实践有效衔接。

  具体到落实方面,《制度》建立了统筹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例如,《制度》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数据归集汇总,统一编制形成全量统计报表和指标。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组织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认真落实统计数据采集要求和源头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加强数据共享。

  “《制度》的发布标志着金融‘五篇大文章’从政策倡导转向可量化、可追踪的实施阶段。”薛洪言总结道。而在后续沟通协调上,关键在于金融机构侧建立统一的底层数据标签体系,实现不同类型机构间数据的相互衔接和互补校验;同时,针对金融产品创新提速、数字金融技术迭代等趋势,还要保持标签体系的弹性空间和动态优化,定期调整统计维度,以确保统计制度与市场实践同步演进。

  曾刚建议,各单位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将采集到的数据提供给相关部门,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和不一致性;定期召开会议或建立日常沟通渠道,及时解决分歧;还应共同组织对金融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统计制度和要求;联合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各领域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统计制度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RISC-V,加速上车

大模型第一股要来了?智谱开启A股上市辅导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