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网】
今年,面对贸易摩擦升级和全球经济的高波动性,中国产业链企业正遭受汇率风险、原材料成本压力以及政策合规挑战的三重考验。期货日报记者观察到,企业通过提升外汇套保额度、精细化商品期货操作和创新工具等策略积极应对,并同时加强内控和风险中性管理。
根据避险网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共有358家实体行业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超过700条套保相关公告。记者发现,今年一季度套保业务授权额度,尤其是外汇套保的授权额度显著增长,无论以美元、欧元、卢布还是泰铢计价的外汇套保额度均有所上升。
提及今年一季度企业套保的新趋势,避险网联席CEO、同济大学副教授马卫锋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共有29家实体行业A股上市公司开始实施套保策略。其中,24家明确指出了拟对冲的风险类型,6家提到了对冲商品价格风险,而19家提到了对冲外汇相关风险,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开展套保业务主要是为了应对外汇风险。
新湖期货副总经理李强指出,特朗普政策引发了全球市场避险情绪的升温,汇率风险随之增加,美元指数以及日元、人民币等非美货币的波动加剧,导致企业对外汇套保的需求激增。2025年一季度,外汇套保授权额度显著上升(美元套保额度增至1600亿美元),反映出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紧迫性。
一季度套保企业数量有所下降
谈及2025年一季度套保企业数量的减少,李强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监管趋严和合规成本上升的短期压力,以及市场波动趋缓、企业战略调整的中长期影响。
一位行业人士透露,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套保业务的规范性要求显著提高,企业需要披露更详尽的套保策略、风险控制措施及实际效果,这导致部分企业因合规压力或内控能力不足而选择暂缓或退出套保业务。此外,国有企业的制度障碍也是套保减少的原因之一,国有上市公司在参与套保时面临国资监管和财务审计规则的制约,例如套保损益的会计处理问题。如果制度未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减少套保规模或暂停相关业务。
“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风险偏好的调整也是导致今年一季度套保企业减少的原因之一。随着商品价格稳定性提升,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减弱,企业通过套保锁定成本的紧迫性降低。未来,随着政策优化(如国有企业的制度松绑)和市场波动性回升,套保参与度可能重新上升,但需关注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李强说。
中信建投研究所负责人夏旗指出,今年套保公告数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避险资产替代了套保需求。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运行,全球避险情绪升温,部分企业可能选择黄金、美债等资产替代传统的套保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同时,由于关税政策导致原材料价格波动,抑制了部分企业的国际贸易活动,出口型企业预期订单减少而暂缓套保计划。此外,部分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套保团队,市场部分企业选择委外套保、含权贸易等方式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因此不倾向于直接参与风险管理。
外汇套保授权额度显著增加
记者注意到,为了规避外汇波动风险,包括赛轮轮胎、海信视像、宏创控股、中工国际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外汇套期保值计划。去年,央行和外汇管理局也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外汇风险管理,例如2024年4月至5月先后发布有关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简化外汇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办理外汇业务的效率,并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外汇交易服务,包括更灵活的汇率避险工具,如远期合约、掉期交易和期权等金融工具。
“去年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有效的工具和平台,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好地认识、理解并合理应对汇率波动风险,这是2025年一季度外汇套保授权额度提高的原因。”李强说。
夏旗告诉记者,企业外汇套保授权额度的增加主要是在美国新任总统上台后,发布了多项关税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增加,需要通过增加外汇套保额度来更好地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提前锁定汇率成本。
在行业人士看来,企业应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以促进稳健经营,通过外汇衍生品交易将未来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转变为提前锁定汇率的确定性,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影响。
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指出,中国政府持续深化外汇市场发展,扩展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推进外汇市场对外开放,以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外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