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马吉英,作者:王文彤
对国产模拟芯片企业纳芯微(688052.SH)来说,这是一份有些尴尬的成绩单。
4月10日,纳芯微发布2024年财报。
财报显示,2024年纳芯微营收为19.60亿元,同比增长49.53%;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03亿元,同比下降31.95%。
公司公告称,亏损主要是因为产品售价承压及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的同比上升。公司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已亏损超7亿元。
如何抓住行业需求增长的机会扭转经营局面,成为摆在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面前的挑战。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4年我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2497亿元增至3100亿元以上。在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光伏储能等领域,随着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国产模拟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这并非王升杨第一次抓住行业的“缝隙市场”。
2006年,王升杨进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攻读电子通信工程硕士。2013年时,全球智能手机爆发式增长,但国内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领域仍被海外巨头垄断。彼时在亚德诺半导体(ADI)担任工程师的王升杨捕捉到这一市场空白,辞职创办纳芯微,选择电子消费领域的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赛道。
2015年,王升杨决定进军汽车电子领域,于2016年推出首颗车规级芯片。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快速成长给芯片供应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在汽车电子领域,纳芯微的车规级芯片产品已全面覆盖智驾与座舱、车身与底盘控制、LED照明驱动等领域。
根据纳芯微副总裁姚迪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以下简称“电动车百人会”)上的介绍,公司批量供货的客户超400家,几乎覆盖所有国内量产的新能源车型,并实现了磁传感器芯片等产品的国产替代。
在王升杨看来,增收不增利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阶段性问题。
“因为这个产业在快速发展、快速变革,在变革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的机会,所以大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试图通过一些更加积极的竞争策略获取未来的市场地位,我觉得这才是内卷最本质的原因。”王升杨在百人会论坛接受采访时表示。
要打破内卷,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寻求差异化创新”。“在过去五六年,其实我们讲的芯片国产化大部分是在做对国外芯片的原位替代,本质上是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竞争。”
在采访中,王升扬多次强调,“国产替代不能止步于模仿,必须围绕应用创新。”
“在模拟芯片领域,国产芯片公司几乎可以覆盖汽车所需的绝大部分产品品类,而且在一些产品品类上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产品优势,市场表现不输国外企业。但在更多产品品类上,中国芯片公司还处在刚刚突破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对纳芯微来说,只有不断提高差异化的产品销售比例,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局。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据王升杨介绍,汽车电子一直是纳芯微比较重要的市场方向。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出货量也进一步增长,出货量为3.63亿颗,占整个公司营收规模超过35%,累计出货量已超过6.68亿颗。
同时,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这些新领域的芯片机会,也是公司现在非常关注的领域。“我们看到这些领域和汽车领域有非常好的协同效应,因为它的整体电气架构跟一辆车差不多。”王升杨说。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也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在场景是融合的、技术上是同源的,供应链上是联通的,三者在智能时代会越来越聚合。”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
模拟芯片在人形机器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电源管理、信号转换和处理、传感器信号处理等多个核心领域。机器人市场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如医疗、教育、家庭服务等也为模拟芯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同时,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也对芯片有更高要求,比如人形机器人对芯片的集成度、小型化、低功耗要求更高。
人形机器人之外,AI市场的强劲增长也为模拟芯片企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目前,纳芯微也在积极拥抱AI,完成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利用AI技术辅助内部知识库管理、代码优化、仿真平台搭建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算力芯片供电电源的相关技术、传感器等端侧应用场景,纳芯微也在积极探索新机会。
模拟芯片领域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
面对业内“模拟芯片是玄学”的说法,王升杨解释,数字芯片基于标准单元库设计,最后输出的表现是1和0两种状态,是一个确定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而且在设计阶段,公司可以提前预测芯片出厂后的功能和性能。
而模拟芯片处理的是连续物理量的信号,对于EMC(电磁兼容性)性能、ESD(静电放电)性能等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工具可以预测,更多时候需要靠工程师个人的经验来判断。也正因此,模拟芯片对人才的依赖性和要求更高。
在人才储备方面,除了内部培训之外,公司还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开展定向招聘,配合海外业务拓展,并建立了员工激励机制。
反映在财务数据上,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5.40亿元,同比增长3.52%,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44.57%,主要为研发人员的增加所致。
增收不增利的魔咒
据纳芯微财报,营收增长主要是因为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稳健增长,以及公司新收购的麦歌恩于2024年11月~12月期间被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并在两个月内实现营收0.73亿元。
利润下降主要是因为产品售价承压、毛利率下降以及公司在研发投入、市场开拓、产品质量管理等多方面资源投入的积累。
自2022年4月上市以来,纳芯微的归母净利润和销售毛利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图表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王文彤
公开资料显示,纳芯微的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开发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定制服务。
具体分析收入构成可以发现,近两年,公司主营产品的毛利率全线下滑。其中,定制服务的毛利率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44.14%。
图表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王文彤
王升杨解释,定制化产品难度较高、开发周期较长。公司目前已经与多个国内外汽车厂商合作开发定制产品,比如与德国汽车供应商大陆集团合作开发针对汽车侧边碰撞场景的压力传感器芯片。该芯片功能安全等级为ASIL D(Automotive Safety Integrity Level D,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D),是汽车电子系统中风险最高、要求最严的产品,本次合作也是大陆集团第一次与中国芯片厂商合作。
为了打破增收不增利的魔咒,纳芯微的举措之一是拓展海外市场。
3月26日晚,纳芯微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港股上市,成为A股和H股双上市公司。公告提及,港股上市是为了继续深入国际化战略。
2024年,境内、境外营业收入分别实现43.72%和88.75%的增长,但毛利率分别为34.00%、23.38%,分别减少5.44%和8.51%。
王升杨认为,芯片产业处于产业链上游,中国芯片企业不能仅依靠单一区域市场,必须发展成为全球化企业。接下来,如何从有到优、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展海外市场,都是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至于公司何时实现盈利,王升杨透露,公司内部期待2026年能实现经营性利润回正,在2028年,基于未来更高的营收增长和营收目标情况下,实现健康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