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觉得自己“老了”,是生活变好的开始

【来源:虎嗅网】

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一种矛盾的年龄体验:生理上仍是青年,心理上却已自觉“老了”。很多人不用等到40岁中年危机,在30岁就感觉到了“心理早衰”。

比如,以前能嗨三天三夜,现在熬一次夜三天缓不过来,周末只想躺着,社交能量耗尽;看到00后同事喊自己“姐”,心里咯噔一下;流行歌排行榜前10一首没听过,KTV必点曲目还是周杰伦……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25~40岁定义为“成年早期”,40~65岁才是“中年期”。但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观察到,社会节奏的加速,技术迭代、职业竞争和生命历程的压缩,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中年危机”前移至30~35岁,甚至更早。

罗萨认为,这种持续的加速不仅会导致倦怠,还会破坏我们与世界建立有意义关系的能力,造成疏离感。从个人层面看,其结果是日常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人感觉自己在与时间赛跑。

前不久我们发起征集:你是如何对抗“初老焦虑”的。在我们收到的问卷中,最小的年龄28岁,最大的54岁。他们讲了讲自己眼中的“初老时刻”,以及是如何应对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放弃“上进心”后,人生成了旷野

@鱼子酱,30岁

看见单位新来的00后小朋友充满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还没有被工作毒打过的模样,而我只想每天准时下班回家遛狗,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曾经“眼里有光”的少女了。

我选择去跳舞。从25岁跳到30岁,还是菜鸡一枚,但感觉体型变好了,体力充沛了,更敢于欣赏镜子里的自己。

30岁其实比20岁拥有更多自由和快乐。20岁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考试和外界评判禁锢,像笼子里的仓鼠一直马不停蹄地奔跑,却只是原地做功。

30岁放弃了“上进心”之后,人生真的变成了旷野。

@铁皮水母,32岁

是对着镜子看到眼下的皱纹,是腰痛、背痛,告诉自己身体机能已经不如从前。被小朋友叫“阿姨”,发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有一次在路边排队买鸡蛋灌饼,旁边跟着一起排队的学生在讨论考试的事情,叽叽喳喳,感觉他们好有精神好有劲。

我们无法“对抗”时间。眼下的皱纹跟树的年轮一样,它要长就长吧,涂点眼霜,图个安慰。年轻人有精力,我有稍微多一点的阅历,这些都是时间给的,等价交换。

现在就是尽量做到保持阅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每个春天都看花,每个夏天都拍云和晚霞。时不时学习一个新技能,比如咖啡拉花,在家做一盘热乎乎的烤披萨。

35岁后,反而觉得自己更年轻了

@安,35岁

IT从业者,35了工作环境越来越卷,熬夜加班缺觉是家常便饭,每天起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变丑了:眼神暗淡、眼角下垂,就很来气。

因为需要独立还供,高强工作这个buff暂时没法从生活里拿掉。我只能转向业余多做热爱的事去注入开心。我尽量每周去开放麦唱爵士,每年办1—2两场个人演唱会。舞台给了我很多自信,我感到在舞台上受人喜欢,并且这会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熟练,越老越有魅力,因此充满了期待。

只要一做开心的事,眼睛里的光就肉眼可见回来了!

@大宝酱,36岁

突然发现有皱纹和白头发了,要过本命年了。

但其实没有觉得自己老,每天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找寻小快乐。这几年恋爱对象都是弟弟,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代沟。一直心态很好,也只有时间在流逝年龄在增加,其他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婵儿,38岁

恕我直言,35岁之后,反而觉得自己更年轻了。

钱和时间是最好的良药,35岁之前花了十几年时间专注打拼,到了35岁,已经再也不需要上班了,于是我选择结婚生娃,有种退休之后在家带孙子的感觉,但转念一想,自己还不到40岁啊,太年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川,37岁

36岁左右的时候,以往32~34天的月经期突然缩短到28~29天了,知道自己的内分泌已经在往“衰老”方向走了。

买了switch的拳击游戏卡,每天早上起来空腹打一套八段锦,晚上回家后打20—30分钟拳击。

在拳击的过程中,肆意出拳挥洒精力和汗水后极速飙升的心率,让我觉得自己不惧怕衰老了。同时,运动给我带来了更紧致的线条及更旺盛的精力,很多朋友及同事都觉得我比之前瘦了。很多初次见的人都猜不到我的真实年龄,总觉得我才二十几岁。

每当这个时候就深深地体会到了天海祐希(日本女演员)的那句:“肌肉不会背叛你!”

不对抗,什么年龄都是第一次体验

@晓婷,39岁

每天早晚雷打不动护肤加防晒(防晒真的不能偷懒);保持好的睡眠;少吃甜食,真的不能太胖。无论什么年纪,人只要一胖一黑,真是穿啥都不好看。

即使是当妈妈了,也要时不时地给自己添些好看的衣服、鞋子和首饰,还是得捯饬自己。

最后就是在挣扎的过程中,慢慢地接受自己变老,接受自己今年真的要40岁了。

@起归梦素秋,32岁

已婚已育,我感觉自己在生孩子之前挺害怕变老的,但是生完之后,看着孩子的一天天成长的变化,突然就不害怕变老了。因为孩子会给人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当然我不是在劝大家生孩子,而是要找一项长期的、能给自己带来希望的事情,并且,你愿意全心全意投入这件事情。这带给我们的收获会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kiki,34岁

高中就有日常运动的习惯,所以很容易觉察到身体变化,28、29就明显感到身体机能开始缓慢下滑。比如拉伤后的恢复期变长,举铁需要热身了,身体的爆发力降降降,还有熬夜后会头晕半天。后来进入30,精力、记忆等等的微小变化也渐渐出现。

后来,我适量调整了运动方式,保证有拉伸等恢复性活动,不是用过身体就完;学习工作后,剔除了可有可无的娱乐,只留很感兴趣的,或者去探索新东西,极大减少了信息涌入量。

自己的年龄感、时间感并不用以年为单位计量,毕竟“年龄”对个体的身体状态只有大致提示作用。

我觉得并不想“对抗”衰老,什么年龄都是第一次体验嘛。

不再听从“社会时钟”

@小润,28岁

每天过着循环往复的日子,一眼看得到头。突然有一天,照镜子时发现脸上有许多细纹,这一刻发现自己真的不再年轻。

不再刻意讨好别人,工作和生活尽量分开,接受不平等,接受努力不一定有回报,能无视别人的一些恶意……

“莫向外求”,寻求内心的平静。虽然还是会内耗,但是时时刻刻接受自己各种情绪,接受失败和不完美,也许正在经历大家所说的“找回主体性”的过程。

@Summer

发现周围人关心的永远是你什么时候结婚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喜欢辣火锅开始喜欢清淡口味的时候;发现茂盛的黑发里支出了一根白发的时候。

开始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尝试做课题分离,区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

在社会时钟的催促下看清自我成长的身心年龄,是否真的适合“和别人一样”;

调整作息和饮食,开始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在一天内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完成相对较难的任务,接纳自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

@葡萄架子,31岁

两年前,春节回来后我胖了10斤。我29岁,跟我同龄的朋友也胖了10斤。为了减肥,她晚餐只吃生菜沙拉,吃了一个月也没瘦。她就跟我说,像我们这岁数,减不掉了。

夏天的时候,因为工作消耗太大,我离职了。离职的前同事在微信群里转发《离职,是最好的医美》,点进去一看,原来是讲工作压力过大,如何让人早衰。

那阵子我特别受刺激,心想,凭什么我这么快就早衰了,就步入30了?我明明还没享受过青春期。

查了很多健康的资料,看中医,找健身教练。那会,我还认识一个小我几岁的恋爱对象,他有很多新奇的生活方式。比如敢花钱,外卖可以点烤鸭,去livehouse喝酒,去哪里都要打卡炫耀。我开始分期买机票,去云南、泰国旅居。到了泰国,有个朋友到那里做嬉皮士了,人生价值观让我部分赞同:“活着,就是为了爽”。

每次想到我都30了,那些巨大的被剥削的不甘,自我设限的委屈,都快要把我压垮。这是一次多么痛的领悟——社会时钟、优绩主义、宏大意义,都是虚的。作为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个体,只有爽才是真的。学会爱自己,真的不容易。

@小智,37岁

34岁那年,我发现自己的小肚腩又变大了,而且,除非是我节食,很难消下去。我很难受,想尽办法,最后放弃了。

现在,我开始喜欢玩我的小肚腩。每天晚上睡觉前,拍拍自己的小肚腩,像拍打小西瓜。

在我37岁,开始变得洒脱。

除了容貌,35岁以后,你发现也没发生什么特可怕的事,是精力变差了,更不想出门了。但每天该打工打工,该吃饭吃饭,该大笑还是要大笑。

然后我发现,当你不在乎年龄的时候,你就不在乎很多别的事。你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工资是否涨了,更不在乎旁边的年轻人在蹦跶。你在乎的是别的事,比如锻炼带来的好睡眠,比如楼下的桃花开了。你会在乎你在意的人有没有过好,你更在乎自己是否在投入地活在当下。

反正谁都会老,反正大家都会走向死亡,只有这条路是最公平平等的。也许我的恐惧已经转移了,我不怕初老,我不怕初老,我比较害怕真正的死亡。

50岁很好,让我回到18岁,我不愿意

@乐时兮,51岁

办理退休手续的前一年。没有对抗的心理活动,但意识到要补充一些锻炼的行为,不喜欢运动的我练起了八段锦。

虽然我坚持打八段锦已经有一年了,但还是不喜欢运动。宅家仍是日常(是阳台种花的那种居家环境),觉得很好、很适应。常常有萌生抱树的想法,但小区树多人也多,因为觉得不自在,所以暂时还没有实施。

@Coco,54岁

看到自己喜欢的男生约会比我小的女生的时候。

我自己总体的经验是很欢迎感觉自己老了。我喜欢老一点的感觉,因为自信了笃定了,很多事情见过了心里有底了。这种感觉超好。

类似于《荆棘鸟》里的菲奥娜在七十岁的时候说:“在这种年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伤害我了”。生命的乐趣不减,但我内在小宇宙强大,很宜人。

50岁很好,让我回到18岁,我可不愿意。

如果你把自己物化,你才会一直想要年轻。(年老的男人可以有魅力,年老的女人就不是人对吧?)如果你就是享受来这一世的机会,没道理不欣赏更有经验更丰富的自己。

写在最后

在这个加速时代,衰老焦虑似乎愈来愈走向“年轻化”。30岁就开始思考“中年危机”,40岁就被贴上“衰老”的标签。

但正如《不被定义的年龄》一书中所说:“社会对年龄的刻板印象比实际衰老更危害健康”。

我们不必被“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的陈旧脚本绑架,无论“少年感”还是“成熟魅力”,都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人生视为“多段式旅程”:20岁可以探索,40岁可以转型,60岁仍能创业,都是不错的生命选择。

时间从不是我们的敌人,僵化的定义才是。

我们可以随时重新审视自我与时间的关系。当社会加速试图压缩我们的生命体验,我们仍可以决定:是以恐惧应对流逝,还是依然保留对世界持续发问的好奇。

参考文献:[德]哈特穆特‧罗萨著,郑作彧译,《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2018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鸟人,责编:罗文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中建匠心里营销热线-2025最新房价公示-中建匠心里房源查询

特朗普又开始威胁:对墨西哥加关税!关税暴涨40倍 有美国电商撑不住了:一半雇员或被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