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景区,国家4A级景区,以幽深宁静的湖面、178个郁郁葱葱的小岛而深受游人欢迎。春天的贵州百花盛放、万物勃发,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湖面上星星点点,浩浩渺渺,美不胜收。
鲜为人知的是,在红枫湖景区附近,点缀着一座座茶园、一户户农庄,在游客们欣赏湖光山色的时候,我却参与了十分冷门的茶农体验。
当时正好是清明节前夕,我走上茶山,去探索真正意义上的“明前茶”。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百度百科
从省会贵阳出发,到清镇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大巴车停在茶山旁边,我背着小茶篓跟随茶道老师沿着并不崎岖的小路向上爬坡,不多时,眼前便出现一垄一垄的低矮灌木。毫不起眼的小小植物,就是传说中的“茶树”。
采茶
和我想象中的高山丛林不一样,小小的山坡上矮矮的树丛,每一株枝丫顶出嫩绿的小芽,老师教了,要采顶端的“一芽一叶”,不能用指甲掐断,制茶时根部会发黑,影响茶叶的品级。要像摘苹果那样掰断,贵阳话叫“篾断”。
我问老师,这就是绿茶吗?
老师说,是所有茶的原材料,绿茶红茶乌龙茶……
只会品鉴珍珠奶茶的我不敢吭气,低头在一树绿叶中寻找“一芽一叶”,而其他熟练的同学早已边走边采,沿着田地飘然远去,几乎隐没在山林中了。
老师笑我,说一看就是新手,找半天才动手采一枝。还教我说,眼神要斜45度往下看,不能平着看,会被其他枝叶挡住目标,而手上采这一枝的时候,眼睛就要看向下一株,这样才能有效率……
“采茶”,听起来风雅,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干农活”,办公室废柴迎来了大挑战……我踩着一地木枝,蹒跚前进,偶尔被斜着伸出来的树枝绊一下,心知茶农不是那么好当的。而且茶树最多就齐我的腰,不到一米高,采茶要弯着腰,一直弯着腰很酸,弯一下抬一下腰很累……不事劳作久坐不动的我,在茶山上累得气喘吁吁,又不好意思停下来休息。这种特殊的农家乐活动,年轻人很少,同学们以老大姐居多,我是其中最年轻(最没用)的一个。
采来采去,茶叶才将将盖住篓篓的底部,毫无成就感。最后老师半开玩笑说,你别有压力,她们都参加好多次了,最后会把所有人的茶都归拢在一起,你的可以忽略不计。
这倒让我发了狠心,原地蹲下,薅住树枝,一枝一枝撸过去,终于勉强赶上了进度。一抬头,神采奕奕活力满满的阿姨们已经开始举着战利品拍照了……罢了罢了,乖乖认怂。
时间临近中午,我们走下茶山,先在农庄吃午饭,再去茶厂制茶。
我正在对贵州农家饭大快朵颐,老师来了,“每个人至少要吃三碗饭啊!下午制茶还要费力气~”
以为渡过一劫的我脸色都变了,原来上午只是热身,真正的考验还没开始!
我们来到茶厂,制作绿茶:“毛尖”,贵州茶叶比较知名的有“都匀毛尖”,今天我们的茶山在红枫湖,所以叫“红枫毛尖”。还好接下来的步骤都是坐着弄的,我脆弱的腰得到了喘息。
鲜叶摊放
把竹篓里的茶叶倒在竹编圆形大簸箕上,薄薄地摊放一层,在晾晒的同时通过肉眼手工挑选整理茶叶中的异物,挑出碎叶、被太阳烤焦卷边的叶片、去除掉芽叶底部多余的部分,留下最优秀的部分。
摊放过后,就进入杀青环节。
杀青
当我听到老师和茶厂工作人员嘴里说出这个词,自己暗自笑了。媒体人糖心,从没在这样的环境里听到杀青这个词,而我也感觉到,影视剧的“杀青”,应该是借鉴了劳作当中“杀青”的意思。
后来查了一下,“杀青”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1. 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2. 加工绿茶的一道工序,把嫩叶加高温烤软,破坏其中的酵素,防止发酵并使茶叶保持原有绿色,以便进一步加工。
后来被用来形容影视作品拍摄完毕。
现在绿茶杀青的方法主要是锅式杀青,需配合专业手法,直至茶叶颜色由鲜绿变为深绿。
我坐在属于我的大锅边,领取了一双隔热手套,开始按老师教的方法给茶叶翻身烘烤,两手手心向下,在大锅靠下的部分抓一把茶叶,再手心向上将茶叶扬撒在大锅靠上的位置,以此交换茶叶的位置,翻动茶叶的两面。
老师不忘提醒大家小心烫伤,又说炒茶老师傅都是徒手完成这个步骤的,练出来了,不怕烫,手的触感更能感知茶叶的水分。
我心里又有几分唏嘘,血肉之躯哪有不怕烫的,这是他们吃苦耐劳的生活准则。
我一遍又一遍地抓取茶叶又扬回锅里,茶叶在温度的烘烤下,渐渐释放出了沁人心脾的茶香,我从茶杯里闻到过很多次弥漫的清新香味,都没有这一次来得那么纯粹,来得那么清淡,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但却又紧紧萦绕在我的身边,随着我翻炒的时间持续,茶香越来越浓郁,整个制茶车间都包围在这清新的氛围中了。
老师和茶厂的师傅一一检查大家的成果,考察合格的,进入下一步。
揉捻
把茶叶从大锅里捞出来,重新放回大圆簸箕,然后进入到北方朋友们擅长的环节:揉面团。
把茶叶团成一团,用力朝着一个方向揉捻,这一步是为了卷紧茶叶、缩小茶叶体积,并为茶叶外形塑造打下基础。揉捻过程中需适当用力,破坏叶组织,揉出茶多酚,使茶汁粘附于叶面,便于冲泡。
这就很尴尬了同学们,南方人糖心,不会揉面!
我怎么知道制茶也要揉搓的呢!
我手心里拢着我的茶叶,东一下西一下,不得要领,而且我力气不够,不能很好地将茶叶卷起来,更揉不出黏黏的感觉,老师来看了我几次,帮我想了个折中的法子,让我取出少部分茶叶,放在手心像搓雪球那样搓。
看看隔壁的大姐,已经把茶叶团揉得服服帖帖,茶叶带着粘性,将散不散,叶片卷成了我们常见的茶叶罐里的样子。
我的叶片还是舒展着大大一片,只是有点卷曲而已……
最后,还是茶厂的师傅来帮我,说是师傅,其实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姑娘,只见她撸起袖子,露出强劲的胳膊,那力道和我不可同日而语,我在旁边厚着脸皮观看。
搓团提毫
茶叶面团揉好了,又再次放回锅中翻炒烘烤,进一步去除水分,渐渐干燥的茶叶在翻炒中发出沙沙的声音,我看着我亲手摘下的嫩绿叶片,慢慢变成了卷曲干燥的茶叶。
这一步的香气没有上一步浓郁,估计要加水冲泡才能再次显灵了。
老师在后面查看每个人的进展,夸奖大姐说,你这个做得好,能卖300元一斤!又看了眼我的说,嗯你这个20元!我哈哈大笑,欲哭无泪。
烘干(水分剩余6%左右)
最后一步是烘干,烘干后的茶叶含水量需低于6%,以确保茶叶的香气和品质。初学者难以把握,都由老师和师傅来每一口锅判断是否达标。
老师把所有人的茶归拢在一处,一起过称,看看我们的成绩。
忙碌起来忘记了时间,一抬头,已经下午4点过了,我们整个团队15个人,上午采茶、下午制茶,一整天的劳作以后……
最后所有人的产出加起来不到一斤半——每人能分到9钱茶叶带回家……
老师说,不错不错,比上一批做得多。
有人说:我再也不说茶叶贵了……
第一次完整体验了采茶制茶过程的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觉得又累又枯燥、还委屈吧啦水都没有喝一口,要死要活地忙了一天,得到的茶叶是9钱。(还有人帮我,还未必真的是合格的商品……)
我们坐在空调房里敲键盘时,总觉得“月薪三千不如回家种地”,真去茶山干一天才明白——你做出来的茶20元一斤,还只有9钱,赚到的毛票不够一顿饭钱。
我金贵地捧着我分到的茶叶袋子,像捧着价值连城的珍珠,生怕一个不小心打翻了,清雅的茶香无情揭穿了现代人“劳动性价比”的认知泡沫——写字楼里敲键盘产生的数据洪流,与土地里真刀真枪创造的实体价值,在计量维度上存在次元壁。
而我,一个数据女工,在茶山上一整天都没有看手机!
不计较转发点赞、不着急回复评论,短暂忘记了本月的kpi,专心致志地用手指抚过生机盎然的绿芽,在清香萦绕中认真研究着茶叶的卷曲度和水分,在缕缕茶香间,触摸着生活的真谛。
同时散发着生机活力还有同车的大姐们,她们热情洋溢地拍照、一路欢声笑语,就算我带着耳机她们也担心聊天冷落了我,一定要分给我剥好的半个橘子,还提醒我看向窗外,清镇的春天,路的两旁一片花海。
在贵州的茶山上,我洗去了一身班味,重新感受大自然与劳动的美好,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的温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