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酱料,也开始卷健康了

【来源:虎嗅网】

在“315”之后,老牌调味巨头千禾味业接连暴雷,先是被爆出“千禾0”酱油商标玩文字游戏,混淆“零添加”概念,后是被爆出“零添加”酱油中检测出致癌物镉。

在负面消息析出后,千禾味业市值一夜蒸发9.5亿元。“健康标签”带来销量红利的背后,也引发了消费者对全产品的信任危机。

当厨房的酱料开始“大道至简”时,酱料正从“口味担当”变为“健康担当”。尽管面对负面消息,“低盐、低卡”标签的酱料依旧深受消费者青睐,甚至成为社交媒体流量的代名词。

在社交媒体上,光“低卡酱料”的话题讨论量就高达22.2万,阅读量更达到1.2亿。涉猎面从健身餐、宝宝辅食,到中老年养身餐,健康酱料几乎承包了各年龄层的需求。

然而,厨房调料的“健康内卷”并非偶然。

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就提出减盐、减油、减糖的计划政策,而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及,到2030年,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

干净饮食逐渐成为消费者健康生活的象征,酱料也要吃得安心,就成了不少人的共识。

据报告显示,2025年2月调味料销售额与2024年2月相比,低盐调味料增速为65%,减盐调味料增速接近80%,而低卡调味料增速接近100%。

同时,各大品牌也在加码健康酱料赛道。比如雀巢在其Maggi品牌下推出低钠有机调味料,百事公司以合约2.41亿美元全额全资收购两家以健康酱料为主营产品的公司等。

厨房调料的内卷既是健康食品行业的再升级,也是大众生活中,健康理念的深入渗透。

当厨房酱料开始卷健康

即便面对健康酱料品牌的产品翻车,在低碳、轻食的趋势下,健康食材仍旧是消费者首选。

据GymSquare的报告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消费者更注重“营养均衡”和“少糖、戒糖”,分别占比75.4%和42.9%,但在新一线城市,“轻食、少油少盐”是51.5%的消费者的关注重点。

回到市场,厨房酱料的健康内卷已进入“全品类健康革新”。

无论是基础版的酱油、蚝油,还是曾以高油高糖著称的沙拉酱、番茄酱,如今各品牌都在争先推出“零添加、低钠、低脂、有机”版本。从淡盐酱油、0脂沙拉,到纯天然发酵的豆瓣酱、低GI烧烤酱等均有涉猎。

一方面,是传统调味品企业的战略升级,通过升级工艺、精简配方,加码低钠低脂赛道,试图用“轻负担+功能性”抢占健康消费者的心理。

比如美国品牌Primal Kitchen推出的牛油果蛋黄酱,纯天然、优质脂肪的特点受到健身人群的青睐,而李锦记推出薄盐系列,以减盐高鲜为卖点,在多个平台销量稳居前三。

另一方面,借助“零添加”“无糖”“低脂肪”等标签精准切入细分市场。

比如亨氏推出的无糖番茄酱,在社交平台上受到许多宝妈的推荐,而好乐门推出的超低脂蛋黄酱,精准渗透健身、塑形的消费场景,契合不同人群对吃得健康的差异化需求。

同时,社交媒体正成为健康酱料的重要推手。在社交平台,“低脂酱料”成了热门话题,健身博主的分享、用户的真实测评,正加速健康酱料从“小众新宠”走向“主流刚需”。

健康酱料也越来越成为一门显著的生意。

在天猫超市中,薄盐生抽的销量为100万+,销量远超普通酱油10倍,而在地中海饮食的加持下,2024年的橄榄油市场规模已达80亿元。

简而言之,健康酱料正从调味品市场的小众分类,成长为新的核心增量。

厨房酱料卷起健康,不输食品饮料

如今的厨房酱料不再是一桶能顶半边天。从前那种“便宜、量大、味道浓”的购买偏好,已然转向为“少量、低盐、有机、功能性”的消费诉求。

精练GymSaquare随机访谈了一名健身者Carol,在她的日常和工作中,早起会喝一些亚麻油,日常做饭以清淡为主,用酱油较多,所以更多会关注酱油的品质,比如非转基因、原材料的天然以及钠的含量,相较于健康标签,她更关注配料。

在精练GymSquare调查的数据中显示,日常饮食中,有72.3%的消费者“会一直或是大概率有意识地选择健康食品”。

显然,不少消费者对于健康产品有自己的优先挑选意识,而在酱料的运用上,这种变化首先就是体现在食用场景的细化

酱料、油类都开始从“一瓶通用”演变为“功能分工”

橄榄油不是凉拌菜的唯一选择,亚麻籽油、核桃油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而炒菜则会选择菜籽油,猪油则是爆炒出味的好搭档。在不同烹饪方法中“择油而用”,已成为新一代厨房用户的日常操作。

同样,通过改变酱料的选择,健身人群的饮食结构也变得多滋味,从高脂的传统沙拉转向油醋汁、低卡蛋白质沙拉酱。

中老年人也逐渐表现出对“减盐”产品的热衷,主动购买低钠盐、淡盐酱油等,尤其是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图源:《消费者报道》送检13款称零添加酱酒的结果

与此同时,在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宣传下,“健康标签”≠真健康,消费者开始学会“对比配方选酱料”,不再只是哪个品牌名声大买哪个,而是横向对比配料、看标签,以及评价,以免走入文字游戏的陷阱。

厨房酱料的内卷也不输食品饮料,在这一过程中,酱料也在寻找平衡之道,既要成分安全,又要满足味蕾。

例如,用赤藓糖醇代替白砂糖;用蛋清取代蛋黄,实现低脂口感;通过长期发酵的工序,降低酱油中钠含量。或是面对麸质不耐受群体,推出无麸酱料,像椰子酱油、豌豆酱油、有机五粮醋等。

这种“技术+原料”的升级,让消费者既能感受到熟悉的美味,又能避免摄入过多的负担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健康标签下,回归配料本身的消费意识,也让一些百年传统调味老牌实现逆袭翻红。比如王守义十三香在天猫超市销量破100万+,恒顺香醋、崔字牌小磨香油也借助天然原料、古法酿造、无添加等卖点获得年轻消费者的认可。

归根究底,健康酱料既是口味的角逐,也是原料的比拼。

低卡、零添加是酱料的卖点,也可能是雷点

此次,在3.15后曝出的千禾零添加酱油,将“千禾0”作为注册商标,甚至在包装上将“0”的字样放到最大,抓住了消费者会为健康买单的心理。

通过一些醒目的“健康标签”达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从而对于产品的实际功能混淆视听,让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踏入文字陷阱。

图源:《消费者报道》送检13款称零添加酱酒的结果

事实上,“零添加”并没有法定定义,更多的是商家制造的一种营销概念。

不仅如此,市面上含有“零添加”“有机”“低卡”等标签的产品存在溢价,售价比普通产品高30%,比如普通酱油售价10元,含有零添加字样的酱油可能售价13—18元。

而面对虚假宣传,贴着“健康标签”卖高价,究竟是为健康的名义还是产品买单,其价值成谜。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注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一项指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一定程度管控了所谓“零添加”的风靡。

除此之外,看似透明的配料表也存在造假风险。

在去年315报道的厨邦系列蚝油造假,蚝汁含量仅1.6%,但在配料表上将蚝汁含量扩大10倍进行虚假标注。

作为消费者,面对不知藏在何处的健康陷阱,在购买产品时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首先要警惕“模糊词汇”,比如复合调味料、天然风味、健康配方等非监管认证的描述,多为营销话术。

其次,关注配料表的排列顺序,配料越靠前,含量越高,关注关键指标对比,比如健康酱料的钠(≤800mg/100g)、糖(≤5g/100g)含量。

再者,选择配料精简、成分可识别的产品,优先考虑通过权威机构认证、有真实溯源信息、可查生产工艺的品牌。

消费者需要真材实料的健康,而不是迎合消费心理的“健康标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芷若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美股成交额前20:苹果跌超7%市值跌破3万亿美元 特斯拉跌超10% 英伟达再度跌逾7%

宝山区中高端养老院预约参观电话,电话和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