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工具助力行业抗风险

【来源:期货日报网】

受疫病风险高、饲养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弃母转肥”成为生猪中小养殖户的生存新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疫病防控已成为悬在中小养殖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相关数据显示,散户因生物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非洲猪瘟等疫病发生率是规模场的3倍以上,叠加饲料价格波动、环保投入增加等因素,自繁自养模式资金周转周期长达14个月以上,远高于外购仔猪育肥的4个月周期,迫使中小养殖户转向“短平快”的育肥赛道。

“中小养殖户逐渐退出母猪养殖,转向专业育肥或者二次育肥,这一特征趋势,一方面让母猪养殖越来越向集团场集中,形成了仔猪销售市场的新格局。需要外采仔猪的养殖户和放养公司越来越多,仔猪市场需求增加,仔猪价格表现较为坚挺。另一方面,专业育肥和二次育肥主体越来越多,行业季节性特征被削弱。在猪价相对低迷的消费淡季,由于专业育肥和二次育肥主体的集中进入,会对猪价形成一定的支撑,猪价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征;而在行业期望比较高的消费旺季,又会受这部分群体的集中出栏影响,猪价通常会低于预期,表现出‘旺季不旺’的特征。”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表示。

据中信建投期货养殖分析师魏鑫介绍,近年来专业育肥的兴起丰富了生猪产业养殖的链条,承担了育肥端“蓄水池”的角色,吸纳了产业中的部分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但也部分继承了传统养殖群体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具体来看,专业育肥户在部分阶段驱动了仔猪需求,进而驱动了仔猪价格的上行;在部分阶段,育肥户的出栏和补栏节奏又加强了市场波动。

具体来看,魏鑫介绍说,专业育肥户可以分为“放养—代养”模式、传统自主育肥模式及二次育肥等模式。目前“放养—代养”模式的发展本质上是基于大型养殖企业的母猪生产效率和非大型企业育肥猪生产的比较优势而产生的,育肥企业的存在满足了大型企业阶段性兑现仔猪利润的条件,而育肥企业也不用过多承担育种成本和周期负担。不过,育种和育肥仍然存在阶段性的利润错配,高育种利润刺激育种端产能提升,但极容易导致育肥端亏损,而后再导致育种端的亏损,某种程度上可能形成目前节奏较快的产能周期。

在中小散户退出的产能真空地带,龙头企业正加速整合产能,在此过程中,能繁母猪产能受到数量和效率两方面提升的影响呈现出快速恢复的态势。

“2024年5月份以来,在市场行情好转的带动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增加。2025年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66万头,较2024年4月份的阶段性低点增加了80万头,增长2.0%。与以往周期相比,本轮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的增长速度相对较缓。但是行业普遍认为,近几年能繁母猪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当前全国平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水平较2020年提升超过10%,部分优秀企业PSY可以达到30以上,已经接近全球最好水平。因此,能繁母猪产能的增长,一方面是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效率的提升。”王祖力表示。

与此同时,王祖力介绍说,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和洗礼,行业企业的管理效率也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较非洲猪瘟疫情之前已经有了质的提升。虽然蓝耳病、非洲猪瘟等疫情短期内无法根除,但行业已经不再视之为洪水猛兽,多数企业有信心可以控制住疫情,部分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疫情的净化。

“整体来看,目前能繁母猪产能仍然处于恢复趋势中,且仔猪利润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养殖端对仔猪生产的效率保障更强,有利于养殖整体效率的提升。养殖效率从底层的育种效率缓慢提升、对抗疫病能力的提升,以及育肥端能力的提升上来看,对造肉能力的加持比较明显。”魏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既有快速增长的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集团,也有大量的中小养殖主体。王祖力认为,这种多元化的养殖结构,在疫情防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加具有风险韧性。

“对防控动物疫病来说,规模化、集约化及区域分散布局是有力控制方式,不过,在这个基础之上,还需要提升养殖群体整体的防控意识。”魏鑫表示。

此外,近些年,生猪养殖行业面临较大的市场波动风险。王祖力表示,生猪期货的上市,较好地发挥了其价格发现功能,为行业应对市场波动风险提供了很好的套期保值和风险规避工具。

在魏鑫看来,期货市场对行业来说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尤其对育肥企业来说,坚持进行期货套保,能够将自身主要精力集中在养殖效率和疫病防控上。市场风险始终是产业整体的最核心风险,随着产业参与期货程度的加深、期货覆盖广度的提升,整体产业的生产模式也有望向更稳定、更平衡的方向收敛。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西安【西港澜庭】-建面约106-280㎡-最新动态-区位发展-周边配套

4月3日国内四大证券报纸、重要财经媒体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