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贫穷:被纸尿裤和奶粉压垮的日本人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而今

走进日本任何一家超市,纸尿裤和奶粉总是占着显眼的位置:一包30片的纸尿裤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70元),一罐800克的奶粉2500日元(约合人民币120元),包装上还印着笑眯眯的宝宝。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过是购物车里顺手一扔的小件。可就在2024年,日本儿童救助协会甩出一份报告,把这日常场景撕开了一道口子:有3岁以下幼儿的贫困家庭中,49.2%的人买不起纸尿裤,39.6%的人连奶粉都得精打细算。不是他们矫情,而是几千日元对这些家庭来说,可能是一星期的伙食费。

这份调查跑遍了1873个低收入家庭,收回480份问卷,里面藏着让人心头一紧的故事——有家庭坦白,孩子拉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不换纸尿裤;有人说,奶粉罐空了就拿水兑着哄孩子。这些不是什么遥远的传闻,而是在东京、大阪这样的繁华都市边缘,不常被提起的真实故事

纸尿裤里的生存策略

先说说这些家庭是怎么“对付”纸尿裤短缺的吧。调查显示,74.6%的受访者选择减少换纸尿裤的次数,12.3%的人坦言,如果孩子只是“稍微拉了一点便便”,就干脆不换,继续用。还有人会找亲戚朋友借钱,或者直接讨几片别人用剩的纸尿裤来应急。这些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办法,在贫困家庭里却是常态。

你可能会问:不换纸尿裤,孩子不难受吗?当然难受。长时间不换纸尿裤,孩子的皮肤容易红肿发炎,甚至引发感染。但对这些家庭来说,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一包普通的纸尿裤在日本超市卖1500到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70—90元),听起来不算贵,但对于月收入只有几万日元的单亲家庭来说,这可能是好几天的饭钱。调查里有个妈妈写道:“纸尿裤和奶粉要是能多发一点,我就不用整天算计着用了。”这话简单,却透着无奈。

奶粉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39.6%的受访家庭表示买不起奶粉,有人会减少喂奶的量,或者干脆用水稀释奶粉凑合。完全母乳喂养的比例只有15.2%,剩下的大多数家庭还是得依赖奶粉——毕竟,不是每个妈妈都有足够的母乳,也不是每个妈妈都有时间和体力喂奶。经济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这些家庭连最基本的育儿需求都满足不了。

谁在承受这一切?

那么这份调查的受访者是谁呢?97.3%是妈妈,其中77.3%是单亲家庭或者“实质单亲”(比如夫妻分居、另一方完全不参与育儿)。这些妈妈大多在30岁左右,带着一个或两个幼儿,靠打零工或者完全不工作维持生计。31.9%的人做着时薪低廉的兼职,28.8%的人干脆没工作,11.3%的人能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的已经是“幸运儿”了。

为什么这么多单亲妈妈?日本的离婚率近年来一直在攀升,而离婚后,抚养权通常归母亲,父亲支付抚养费的比例却低得可怜。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只有不到20%的单亲妈妈能定期收到前夫的抚养费。加上日本职场对女性的不友好——带娃的妈妈想找靠谱的全职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调查里,71.9%的受访者说,除了配偶或伴侣,自己没有任何经济依靠,连父母兄弟都帮不上忙。孤独感呢?34.8%的人说“经常有”,37.5%的人说“偶尔有”,加起来超过七成。

这些妈妈们的生活,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她们不仅要面对经济的窘迫,还要独自承担养育孩子的重担。调查里有个细节特别揪心:有个妈妈说,她每天都在算计怎么省钱,连孩子哭着要吃的,她都只能硬下心来少喂一点。她写道:“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没办法。”

为什么救命稻草抓不住?

你可能会想,日本不是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吗?生活保护(日本的低保制度)呢?确实,21.9%的受访者用过生活保护,但更多的人——36.7%——表示“有抵触情绪”,12.5%的人说“不知道怎么申请”,还有7.5%的人压根没听说过这个制度。这就很耐人寻味了:救命稻草明明就在那儿,为什么这么多人抓不住?

原因其实不难猜。首先,申请生活保护在日本是个“技术活”。你要证明自己真的“穷到不行”,得提交一堆材料,还要接受政府工作人员的家访,甚至可能被问“你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之类的问题。对很多单亲妈妈来说,这不仅麻烦,还很丢脸。日本社会对“依赖政府”这件事有种隐性的歧视,觉得申请低保等于承认自己“失败”。于是很多人选择赚取那一点可怜的基本工资勉强维持生活,而不是求助于政府。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很多贫困家庭根本不知道怎么求助,制度再好也成了摆设。

除此之外,还有个更深层的问题:日本的地方自治差异。有的城市会给贫困家庭发纸尿裤和奶粉,有的城市压根没这政策。调查里有个专家就提到,如果每个地方的支援力度不一样,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会面临“出生地彩票”——你生在哪个城市,可能就决定了你能不能用上干净的纸尿裤。这公平吗?显然不公平。

话又说回来,前文提到的日本职场对女性的不友好更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日本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经济支柱,女性应专注家务和育儿,这让单亲妈妈在职场常被认为无法全力投入,招聘和晋升时倍受歧视。

加之日本职场以加班和社交活动衡量忠诚度,单亲妈妈因照顾孩子难以配合,常被视为“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近年来政府虽积极推行工作方式改革,但企业仍偏好全职固定的传统模式,让她们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

在社会的重重围猎下,许多单亲妈妈只能选择做要求低薪水更低的临时工,就这样还常被贴上“不可靠”的标签,可谓是举步维艰。

孩子的健康谁来守护?

纸尿裤和奶粉买不起,直接后果是什么?孩子的健康受损。长时间不换纸尿裤,尿布疹、皮肤感染接踵而至;奶粉喂不够,营养不良的风险直线上升。婴儿不会说话,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哭声表达,但如果妈妈连哭声都“听不懂”——应该说听懂了也没办法——那这些孩子怎么办?

“儿童救助协会”的田代光惠在发布会上说:“我们看到的情况越来越糟。去年还有家庭说孩子吃不上米饭,今年连纸尿裤和奶粉都成了问题。”她提到的另一个数据更触目惊心:2024年比2023年,吃不上饭的孩子更多了。这可是日本啊,那个以“经济奇迹”闻名的国家,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其实,日本的贫困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经济停滞、老龄化加剧、非正规就业增加,这些老生常谈的结构性问题早就埋下隐患。疫情之后,情况更糟,低收入群体的日子越发艰难。单亲家庭尤其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没有“后备军”——没有伴侣分担压力,没有亲戚帮忙带娃,连政府的支援都未必够用。

“日本儿童救助协会”提出了几条建议,听起来挺接地气:一是给贫困家庭发纸尿裤和奶粉,二是让保健师定期上门检查,三是加强母婴健康和福利部门的合作,四是优先让这些家庭的孩子上保育园。这些措施不复杂,但能不能落实,关键看政府愿不愿意掏钱、动脑子。

田代光惠说得很实在:“国和地方都得出力。地方能马上发东西最好,但有些穷地方没钱怎么办?国家得兜底,不能让孩子因为住在哪就吃亏。”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如果连纸尿裤和奶粉都保障不了,可能会让他们再也跟不上其他孩子的脚步。

长崎大学的教授小西祐马也感慨:“这么多人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了,太让人意外了。制度明明有,但用不上;人明明在,但没人帮。这种孤立感,我们得好好反思。”他还提到,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的哭声就是一种求救信号。社会听不见,或者假装听不见,后果却最后都是由孩子们来承担的。

贫穷不该是孩子的原罪

写到这儿,我不禁想到国内的超市货架——纸尿裤和奶粉也是琳琅满目,几十一包的纸尿裤、百来块一罐的奶粉,对不少家庭来说也就是日常开销。可看到日本这些妈妈为了几片纸尿裤精打细算,甚至用水稀释奶粉哄孩子,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

都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这话不分国界。可当最基本的纸尿裤和奶粉都成了难题,“希望”两字难免让人觉得过于沉重。日本的调查让人看到,即便是发达国家,贫困的阴影依然可能落在孩子身上,那些哭声或许不会被所有人听见,但它们真实存在。

反过来想,任何一个社会要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恐怕都得从这些最基础的需求开始用心。无论是日本的单亲妈妈,还是其他地方的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孩子的未来,不该被生活必需品绊住脚步。或许,这份报告不仅是日本的课题,也是每个社会都值得多看一眼的镜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而今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全线大跌!特朗普再变 称泽连斯基想退出矿产交易!

助力打造产业链风险管理生态 广期所设立首批“助绿向新”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