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全国楼市很多都有传奇色彩,但第一城一定是15年前的温州,而且这个第一还不是在二线城市群里,而是和一线去比。
一张图展示下温州楼市曾经的江湖地位: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仅供参考
接连三年压过当时的北京和上海,涨幅也堪称神速。
京沪还在2字头的时候,温州已经率先破3、直接飞上天了,成为全国房价第一城。
毫不夸张地说,彼时的温州楼市就是中国楼市的风向标。
但最近,我们看到一份满天飞的数据,非常惊心:温州二手房价下跌幅度48.4%。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仅供参考
依然排全国第一,只不过变成了倒数第一。这也是温州楼市39年来的最大跌幅。
具体均价从高点的2.8万/平,跌到低点的1.4万/平,一个长三角二线城市的房价直接腰斩,这个数字是真的吗?
如果是,温州楼市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哪些因素导致的?
这些去之前的疑惑,在我踏上前往温州的高铁后,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温州南站附近实景拍摄
一
亲身感受下来,现实的确如此。
当下温州房价跌得很痛,网传的48.4%这个数字也不算夸张。
因为我市调的部分小区房源,比这个数字要严重得多。
根据中介预估,现在温州市区的房价普跌30%以上,个别房源直接暴跌50%左右。
这个50%也只是我取的平均值,在贝壳捡漏榜上,你能看到更高的数字。
翻了翻榜单,一共100个小区,刨除写字楼公寓、安置房,上榜最多的就是那些市区老小区。
中介带我看的第一个小区,是最近成交量很高的新田园组团。
说是老小区,其实品质还不错,小区有大面积的中心花园、水景、公区设施。
转了一圈,并没有太多破和小的感觉。
加上六组团窗外,就是全国十大豪宅保利天樾玺、金融CBD。
这样的站位和环境,却比高峰期跌了一半不止。
一组团一套18楼的106平3房,2020年的买入总价为250万元。
我去的当天,房东报价125万,5年时间,刚好跌去50%。
而另一套西边套的顶楼3房,单价高点能上到2.5万~2.8万,现在只有1.1万,最高跌去了60%。
六组团27楼的一套135㎡3房,2022年8月时房东买入价是280万,加上不错的装修、车位,成本超过300万。
目前挂牌价只有185万。已经跌了38%左右,坐下来还能再谈。
此外,蒲鞋市新村、上陡门、水心住宅组团这样的老住宅区都在乱跌。
同一个小区的二手价格已经不成体系,总有意想不到的房源,在这个春天冷不丁跳出来击穿市场底线。
当然,不只市区是这样,郊区新兴板块也是同样的情况。
先看近郊,我市调了和CBD一江之隔的七都岛。
鹿xx第2017年二期开盘均价1.8万元,目前最低成交1.1万元。
隔壁2021年交付的翡x湾,小户型也曾达到过2.6万,但今年已经来到1.3万元。
翡x湾实拍
以及瓯江口的大盘xx国际新城,非常有代表性:最早开盘价1.1万,高峰期涨到1.6万,目前均价8000元。
这些数字轨迹,就是近几年温州近郊楼市的冷热温度表。
而远郊更不用说了:仰义的超级红盘阳光100阿尔勒,当年是片区销冠,这几年从高点的1.2万下探至去年的4500元左右。
图源:温州房哥
再到如今出现的单价3000多元挂牌的情况,粗暴计算已经狂跌75%,考虑到很多房源有特殊性,这个数字只能参考。
不过下跌的落差幅度还是一眼便知。
然而普通二手房交易的情况,还不是温州楼市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
最关键的是,温州豪宅没有独立行情。
作为二线地级市翘楚,在前两年的民富等级排行中,温州排全国第五。
数据来源:DATA居士,仅供参考
人均消费水平曾仅次于上海和杭州,排在全国第三。
如此实力之下,整个豪宅市场依然阴霾连天。
连滨江CBD、绿轴豪宅的部分房东都在亏钱。
高贵如江山云起,2021年均价4万/平强势开盘,目前低区4房的挂牌价已经在2字头了。
图源:贝壳
我查了下,2020年德信拿这块地时,楼板价逼近2.8万/平。面包打折到和面粉一个价,这放在全国豪宅市场也算一个奇观了。
还有绿轴公园附近,这里刚好是城市十字轴,又挨着市府,业主非富即贵。
但其中一部分房源也在降价。
拿天x来说,洋房+小高层的配置非常稀缺,窗外就是绿轴公园。
所以观景面的一套6楼洋房,买入价800万元出头,目前挂牌价798万元,没太多降价空间。
但看不到绿轴公园的,该降还得降。
一墙之隔的中间套,开窗即小区内部,房东买的时候580万,现在480万,直降100万。
这种情况,和市区大部分二手豪宅类似:推开窗看见什么,决定了卖多少价格。
凤xx鸣一套16楼3房,前年买的时候530万,现在挂牌450万,其中有个不利因素就是看庙。
中介告诉我,按照目前的行情,谈到430万还能再包个车位。
说实话,现场看下来,我的心情很复杂。
整个温州楼市覆巢之下,高资产属性的豪宅也已经逐渐失去谈判权。
在我码字的这一刻,中介发来凤xx鸣139平的一套房源。
房东急卖,报价32000元/平。
这套房子年前挂牌价一平米4万多,后来39000元、38000元、35000元……价格慢慢地降。
三
而这样的市场不是今年也不是去年开始的,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当我回过头看温州楼市这几年的表现,数据非常直观:
数据参考:C21温州研究中心及公开网络
自2022年开始,温州房价已连跌3年。这一轮降价潮开启后,市区二手成交单价从2.5万回落到了2字头的边缘,其他区就更不用说了。
到去年,整个市场都来到了谷底,
我把去年全年的数据也找了出来,具体月份是去年8月,也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个最低点。
数据参考:C21温州研究中心
9月新政后,市场有些许回温,但依然没能追上去年初。
迈过农历年,这个一二线都提前回暖的小阳春,温州二手成交均价暂时停留在1.5万一平的水平。
楼市并没有真正走入春天,于是就有了前面我市调的那些现场画面。
常年活跃在市府核心的中介,对当下市场的定义也依然是谷底。
但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温州楼市没有预期。
作为曾经的炒房第一城,温州的房价标尺和全国不同。跌幅对比往年的数值并不能反映真实需求。
举个例子好了,如今跌得厉害的七都,正是近年回归本土的投资客们炒房最集中的板块之一。
岛上的鹿岛xx天地,通过学区概念炒得火热,投资客就占了整个项目的50%。
而预期落空后,这些人自然开始砸价抛盘。
所以,温州的暴跌,不能和其他二线城市相提并论。
也不能对照当初人为制造的虚假高峰,去说房价跌了30%、50%……
因为水分必然要被挤出,如今更像是一场合理修正。
我们再把周期拉长到15年,温州房价指数其实已经在逐渐自我调整。
来源:全国房地产市场机会与风险监测系统
从早期2011年的不正常数值逐渐恢复到二线水准。
2021年投资客回归带来的次高点也并未高过10年前的峰值。
目前78的房价指数,反而说明投资时代已经过去,伴随全国及行业的调整,温州人对于房子的思考开始回归理性。
我市调过程中也发现2个明显的变化:
一个高端改善入场。年后的温州市场,最火的一类房子就是四代宅。中楠·鹭湖一出现就成了全城顶流,不到1小时,45套房源全部售罄,去化率100%。
要知道,上一次温州首开清盘,还是在5年前。
可见温州本土并非没有需求,这些被召唤出的真金白银就是最好的购买力证明。
另一个就是真实需求回归。根据朗指院报告的数据,1月温州二手房置换周期缩短至6.8个月,市场成交占比已经逐渐偏向首改群体。
2月份,90~144㎡首改型产品的占比,已经超过小户型,成为主导力量,144㎡以上户型成交占比也提升了11%。
图源:C21温州研究中心
这些品质驱动的需求,都在说明温州楼市正在走向一个新生态。
但为什么大家的体感依然是谷底?
四
其实所谓市场见底的背后只是因为:温州不缺房子。
说实话,市调当天,无论走到市区还是郊区,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房子好多啊。
已建成的楼栋非常紧凑,未完成的同样密密麻麻。
肉眼可见,整个温州的库存非常多。
在这背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安置房爆发。尤其2016年,市区大规模棚改释放了很多安置空间。
如今,那批安置房早已满足5年年限,陆续流入二手市场。
再加上过去几年一手流速慢,2018年存量面积开始大幅上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7年。
图源:泰和地产机构
直到2024年略降了一些,但依然比2018年之前高得多。
在如此供应的存量基础上,从2021年开始,一手销量却在一路下滑。
数据来源:泰和地产机构,仅供参考
到今天我去市调的时候,部分2021年交付的小区依然在售。
中介告诉我,很多已经卖了四五年,而且空置率很高。
这是我站在金xx湾楼下拍到的画面,放大一看2022年交付时挂上的红绸都还没揭掉:
粗略数了数,一张照片里就有10几户没入住。这些空置的房子就是投资客退场后重新投入二手市场的。
各方面供应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庞大的二手库存。
而且上新速度非常恐怖,这两个挂牌量的时差仅仅1天,就多了快200套,到了4.6万套。
图源:温州贝壳
这么快的库存增速,新增需求却远远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温州和南京一样,都是内循环市场。
目前交易场上的也大多是本地置换客,刨除掉来来去去的投资客,真实需求一直是固定的。哪怕在市场最火热的2021年都是如此。
图源:C21温州研究中心
但这些本地客源,这几年也在陆续流失。
之前去杭州,当地中介坦言,看房的外地客户里就属温州人最多。上海一直以来对温州人的吸引力也很强。
短期来看,本地的房子无论从资产还是居住属性,大多都比不上这两个城市。于是一批有钱的购买力都置换到外地去了。
除了本地客群不足,温州更缺少的其实是外来高端需求,而这部分才是推动置换链最核心的部分。
只是过去温州以个体户为起点,靠着小商品发家,一直是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一直没有得到升级。
如今杭州出了六小龙之后,缺乏新兴产业的温州更没什么吸引力了,自然也就没有更多外来人口去消化这么多库存。
五
不过一座新的温州城也正在人们眼前出现。
温州人擅长的不只是投机,更多的其实是把握机会,而且比一般的城市都要提前。
比如面对日渐迷离的房地产市场,早在2022年,温州就已经启动了一场城市供给侧调整,比如大规模减少土地供应。
数据来源:泰和地产机构
可以看出,2022年之后,温州土地挂牌成交急剧萎缩。这一年的挂牌供应面积减少了50%,成交减少了42%,
再到2024年,土地供应量彻底降了下来。
根据浙江省自然资源网的公开信息,去年,温州市区仅成交了18宗涉宅地块。
整个楼市从一级市场就在放缓节奏,调整的决心看起来还蛮大的。
以及去年讨论度很高的房票政策,温州2022年就出台了,目的是避免安置房的集中供应造成库存增压。
不仅如此,关于“好房子”的调整,温州甚至要早于全国。
去年5月28日,温州市住建局发布了《温州市住宅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试行)》,从8个维度规定未来温州要建什么样的好房子。
这些供应端的层层递进,已经构建出一个逐渐清晰的未来画面。
这也是我说温州楼市依然有强大预期的原因。
除此之外,站在整个城市视角上,温州也正在进行一场果断的产业转型,代表选手就是龙湾。
这个此前声名远扬的工业大区,履历是足够辉煌的: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阀门城、制鞋服装……整整八张名片全是国字头。
但当制造业走入胡同底,说转型也就转型了。
瞄准电子和新能源后,目前龙湾的抬头变成了科创大区:中国眼谷、国科温州研究院、星曜半导体……且今年GDP成绩单破了千亿。
这也在温州的万亿道路上向前推了一把。
包括走在七都的道路上,我在路边看到的是这样的城市定位:
仔细看下这几个词:研发特区、科创特区、金融特区……
是不是很熟悉?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对标的是上海浦东和深圳的节奏,而且框架已经搭好了,招商引资也开始内卷了。
去年7月份,智能谷已经签约了百度智能云、网易、九号科技等22家头部企业和平台入驻,还和华为、科大讯飞联手打造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向全国输送算力。
整个温州的产业地图已经越来越清晰。
从小商品、小生意做起的温州人,擅长创造奇迹,也给这座城市保留了一些创新、坚韧的底色。
如今也是一样,制造业突围后温州正大步迈向下一个时代,期间当然要经历一些阵痛。
不过只要城市背后的人没变,下一个黄金时代也就不会太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余奔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