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如何避免重蹈罗马崩溃的覆辙
接下来的每一个字,都像苏格拉底的方法。它不会让你变得富有或出名。不会解答你困惑的难题。不会让你升职加薪和幸福满满。
相反,我会逆着时光的洪流溯源而上,与法恩斯沃思一道,追随苏格拉底的脚步,去探讨智慧、美德和知识。其中伴随着无尽的自我追问。
沃德·法恩斯沃思(Ward Farnsworth)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法学院教授。他的作品长居美国亚马逊“哲学方法论”畅销书第一名。
来源:美国亚马逊官网。
在本书前言中,他用古罗马帝国的覆灭类比当今社会。
据说,古罗马人创建的供水系统,管道是铅制的。铅元素顺着管道和血管进入古罗马人的身体和大脑,侵蚀着统治阶层的认知能力:元老院辩论时逻辑混乱,将领制定战略时短视冒进。整个帝国在集体智力退化中走向崩塌。
作者认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是当代的铅管。它们源源不断地将注意力碎片、情绪毒素和认知捷径源源注入现代人的精神血液。就像古罗马贵族啜饮含铅葡萄酒时浑然不觉,我们也在指尖滑动中享受着多巴胺的即时注射:一个点赞瞬间激活奖励回路,一条极端言论立刻引发肾上腺素飙升。
在毒素横流的网络环境中,人们急切地寻求认同,抵制意见,急于表态,草率判断,言辞肤浅,暴戾发声,专注涣散。理性探讨的能力在逐渐减弱。深度思考的肌肉集体萎缩。
在组织的运营和管理中,也是这般景象。审慎思考让位于快速决策,推崇极简和效率人为抹平事件的复杂性,点赞和媚众替代了理性对话。
摧毁文明的从不是外敌入侵,而是自以为是的慢性中毒。作者认为,解开这道困局的关键,或许藏在雅典卫城的街道和广场上——那里曾有个老人坚持追问每个“理所当然”,用问题而非答案对抗自以为是。
苏格拉底方法,首先是一种伦理准则,涵盖了耐心、谦逊、怀疑以及乐于探寻的品质。其次才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在社交媒体时代遭到摈弃,并且正从政治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良好态度。
如何做到?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一个内心的苏格拉底。这意味着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并在面对挑战和反驳时,保持冷静。当然,这也需要方法。
在 《苏格拉底的方法》中,沃德·法恩斯沃思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在苏格拉底。我特别喜欢他对苏格拉底的四个思想的讨论:反诘法、双重无知、困境即解放和真理不会在下一秒出现 。
在管理决策中如何使用反诘法
反诘法(elenchus)是苏格拉底让某人看到他的观点相互矛盾的策略。
当你提出论点A,苏格拉底方法不会否定你,而是让你同意论点B。随后,他会想你说明,A和B之间存在不一致,让你陷入自相矛盾,从而看到自己未知的部分。
例如拉齐斯将勇气定义为“精神上的坚持”(论点A)。苏格拉底觉得这个定义可能不完整,他问道:勇气是令人钦佩的,不是吗?(论点B)。拉齐斯同意。苏格拉底继续说,在愚蠢的事情上坚持不懈,不是危险和有害的,因此不值得钦佩吗?(A和B的矛盾)拉齐斯承认是的。
因此,人们看到勇气必须与精神坚持不同,或者更多。这种矛盾是如此明显,就像X光片上的一个异常斑点。
重点不是要证明对方的错误和无知,而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盲点来避免智力上的不一致,从而避免行动上的风险。
我是一位企业家教练,在教练实践中也经常使用觉察式的提问方法。我的客户是8000万到20亿规模的企业家。我承认自己的无知,陪伴他们看到自己的盲点和无知,使用最多的,也是苏格拉底的这种问答方法。
举个例子。在某公司的运营会议上,下属提出降价的营销策略:“我们应该对爆款商品降价30%,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你作为上司,要如何展开这次对话?
管理者:你提出降价策略的目标是“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这个目标非常重要。不过我想和你一起仔细推敲这个策略——首先,你认为“市场份额”具体指的是什么?是用户数量、销售额占比,还是其他指标?
下属:当然是销售额占比,在短期内把竞品的客户吸引到我们这里。
管理者:假设我们成功吸引了竞品客户,这些客户选择我们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价格更低,还是产品本身有独特价值?
下属:现阶段肯定是价格因素,毕竟我们的产品和竞品同质化严重。
管理者:我也赞同你的判断。那么如果三个月后竞品也降价40%,这批客户会因为同样的理由离开我们吗?
下属:这……确实有可能,但我们可以通过补贴留住他们。
管理者:去年家电事业部做过类似尝试,在价格战后客户留存率不到15%。你认为这次会有什么不同?
下属:可能因为这次选的是高频消费品,用户复购率高。
管理者:有数据支持这个假设吗?比如去年美妆品类降价促销后,用户的年均复购次数是多少?
下属:大约3.2次,和未降价品类基本持平……
管理者:这是不是说明:价格可能不是影响复购的核心因素?如果我们现在降价,每单毛利将跌破5%,而仓储和物流成本占比已达18%。这种情况下,扩大销量反而会加剧亏损,你怎么看?
下属:但投资方更关注市场占有率数据,亏损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战略投入。用补贴换市场,早有先例。
管理者:还记得两年前生鲜电商的价格混战吗?当时市占率第一的公司三个月后资金链断裂。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现金流能支撑多久?
下属:按现有数据最多六个月……
管理者:假设六个月后竞品仍未出局,而我们被迫停止补贴,用户发现价格回升到正常水平,他们会产生被欺骗感吗?这会如何影响品牌声誉?
下属:(沉默)我之前确实没考虑到用户心理落差的问题。其实,坦白讲,我也没想那么远。
管理者: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如果不降价,还有什么方法能建立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比如提升物流时效、增加会员专属服务?
下属:其实用户调研显示,60%的投诉集中在售后响应慢,如果能优化服务体系……
管理者:听起来这可能是比价格战更可持续的突破点。你愿意重新测算这两种策略的长期ROI(投资回报率)吗?
下属:好的。
管理者:下次我们一起来聊聊,你没有想那么远这个话题。
在这个假设的案例中,没有指责、斥责和羞耻,有的只是逐步建立起来的理性和建设性。当然,还有困境。
困境即解放
在上面的案例中,应对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组织陷入了困境。但作者认为,进入困境可能就会摆脱双重无知的状态。
当人们被提问,并知道答案时,他们并不惊慌。当他们不知道答案时,也不会惊慌。只有当他们以为自己知道答案,却在对话中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时,才会惊慌不已,陷入困境。这就是双重无知的状态。
双重无知,犹如在睡梦中前行。意外撞上一面墙壁而惊醒,这面墙就是困境。这种觉醒虽然残酷,并且直接,但却具有极高的价值。因为无知浮现,不代表智慧的损失,而是昭示着智慧的增加,因为我们天然对自己的智慧抱有优越感,我们天然会合理化自己的行动。
苏格拉底的方法倡导我们要刻意接受,甚至欢迎困境的出现。如果不出现,那就自己跳入这困境。因为困境或许是人们在真正进入蜕变之前的必要阶段。
我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家教练中,曾经听到一位创业者介绍自己刚刚失业时的困境。
她说,失业状态唤起了一种被深深压抑的儿时恐惧。妈妈突然找不到了。噩梦一般。她走在街道上,在商场中,在人群中。不管是谁的错,她们的手都分开了。她面对一个庞大的、充满敌意的世界。她穿行在人腿的丛林中,在巨大的鞋子之间寻找自己的下一步落点。梦醒后,你知道,没有妈妈可以依靠了,即使她还健在。
这是生命的一段流亡时光。你既过早地衰老,又永远长不大——两者同时发生。她心中盘旋的两个字是“回去”。从冲击中缓过来,恢复意识、回到生活的常态。她很久之后才能意识到,原来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我问她,你觉得这个梦想想要告诉你自己些什么?
她说,需要花些时间跟自己的过往职业生涯告别。告别之前的婚姻生活,告别之前的职场打工人生活。先在地理和物理距离上告别,然后在心理距离上、意识上告别,最后是潜意识中的慢慢告别。接着,深情、专注地投入当下的创业。
每个人都有认知上的盲点,并且善于说服自己并不存在盲点。我们的自相矛盾在他人看来显而易见,自己却浑然不知。所以需要经常给自己做手术。
但是自己动刀要困难得多。你不能麻醉自己。你的勇气耗尽时,并没有同伴来帮你处理切口。你需要慢慢来。
真理不会在下一秒出现
作者认为,所有开始简单的问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苏格拉底对待真理的态度是从容不迫的。
大多数人希望加快速度,直奔主题,恨不得真理就出现在下一秒、下一页或者下一句话,那就太好了。但是,思维和心智并不任凭你摆布。真实的决策和解决过程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犹如徒手攀崖,步步惊心。
我在给企业做声誉咨询的过程中,CEO往往会问我,终极的解决方案,能不能马上告诉我。我说,在不清楚全部暂时的真相之前,我没有办法给出答案。
真理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真正理解一个事件,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判断决策和行动,就像把一台机器拆开组装起来一样。
你要把所有的螺丝螺母都标记下来,不仅仅是数量、位置,还包括安装拆除的顺序。如果你拼过乐高玩具,应该知道这种感觉。
摄影组装:楚学友
你需要放慢思考的速度,不能像博物馆里的游客一样,走马观花。他们以为只要看见了、看过了所有的画作,就等于了解了所有的艺术。然而,欣赏一幅画作,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不急不躁地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和意义。
微信公众号平台AI生图
商业决策也是同理。
比如前面提到的关于降价的决策,我模拟了以下的对话。
管理者:你组装过乐高吗?高手不会急着组装,而是把所有零件分类,思考结构和顺序,然后才动手。现在让我们像组装乐高一样拆解你的降价策略——你提到“降价能抢占市场份额”,这个判断由哪些零件组成?
下属:主要零件应该是价格敏感度数据、竞品定价模型、我们的成本结构……
管理者:很好,但零件的组装顺序更重要。假设我们先拆解“价格敏感度”——你参考的是去年促销活动的用户行为报告,其中提到“70%用户关注折扣信息”。但这份报告的第18页提到,用户最终下单的主因是“物流时效”而非价格,这就像发现某个齿轮实际上连接的是另一组传动轴。你如何解释这种矛盾?
下属:(翻阅报告)确实,复购用户更看重配送速度……
管理者:这说明单纯降价可能像给机器涂新漆,却忽略了内部的齿轮磨损。再来看第二个零件,你预测竞品会跟进降价,这个判断依据是什么?
下属:根据他们过去三个季度的价格调整记录,反应周期平均是15天。
管理者:有趣。但在上周的行业闭门会上,竞品CEO透露正在测试动态定价系统,能实时监控全网价格并在24小时内响应。这相当于在机器里装了个新传感器,你的预测模型是否需要更新?
下属:(沉吟)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反应效率……
管理者:现在让我们慢动作回放整个策略链条。假设我们按下“降价30%”的按钮——第一个是月销售额增长200%,但客服投诉量同比上升45%,仓库因订单暴增发错货率提高到12%。这时你发现,机器开始冒烟,是先关掉电源,还是继续往火里添柴?
下属:应该紧急叫停,但这样会损失前期投入……
管理者:是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市场份额”就像油画的表层,底下还有用户信任度、供应链韧性、团队负荷阈值这些隐藏图层。去年宠物用品部降价促销时,就因为忽视仓储,导致活体仓鼠在转运箱里滞留了三天——那场公关危机值多少市场份额?
下属:(苦笑)直接损失了80%的老客户……
管理者:是啊。现在我需要你切换三个视角:财务总监的视角:降价后现金流能支撑到竞品撤退吗?客服主管的视角:暴增的订单会压垮服务质量吗?五年后的你的视角:这个决策会让公司更依赖价格战,还是建立起品牌护城河?
下属:(长时间沉默)我可能需要重新为价格预测建模,加入服务承载力和品牌声誉参数,或者调整降价促销策略……
管理者:好的。明天下午三点,我们再碰一次?你可以邀请品牌公关、供应链和客服团队代表加入。
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源源不断地抛出问题,众多问题与回答交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渐进而坚持的力量,也可以看到彼此共识的显现。
如同书名书言,本书是一本方法书。如何让人们认同和接受?
穆勒说得好:对美德的热爱,以及其他所有高尚的情感,并非通过推理来传达,而是通过那些已经拥有这种情感的人的感召或共鸣去捕捉的。
从现在起,活成一个苏格拉底式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楚学友,作者:楚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