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网】
成立于2015年的山东某化工贸易企业,十年时间已成为业内体量较大的现货贸易商,主要经营沥青、甲醇等化工产品。近年来,化工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作为一家中游贸易商,该企业在产业链中承担着双向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企业利润波动较大,难以实现稳定增长。尤其是在产品价格下跌时,不仅会影响其市场保供和销售收入,还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导致利润不稳定。为应对这一挑战,该企业积极引入基差套利策略,通过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成功平抑了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基于较强的套期保值业务需求,上述这家山东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现拥有专职期货交易团队,期货市场参与资金量在1000万元以上。不过,该企业的期货交易团队主要是服务于公司沥青的生产经营,缺乏对甲醇期货行情的研判和人员配备。徽商期货在了解到此情况后,其能源化工研究员李劭贤表示,虽然通过套期保值能对冲价格变动的大部分风险,但基差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并不能被完全规避。比如,在卖出套期保值操作中,基差走弱会导致期现两个市场的盈亏不能相抵,出现净亏损,使套保效果打折扣;若基差走强,则在覆盖风险敞口的同时,可以获得基差的额外收益。
“因此,基差风险的解读与研判,在企业套期保值操作中通常是最值得关注的。对基差走势的正确判断,把握合适的套保入场时机,不仅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套保效果,更能实现基差的低风险套利,在企业稳定经营的前提下,以额外盈利合理拓展利润空间。”李劭贤说。
据介绍,2023年国庆假期前,上述山东企业向当地一家生产企业采购约6700吨甲醇现货,双方以约定的固定价格2365元/吨成交。但是,甲醇现货价格出现意外下跌,国庆假期期间江苏及广东主流库区汽运提货量大幅下降,进口货源充裕,导致甲醇现货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市场观望情绪变浓。该企业刚刚完成甲醇采购,不得不面临后期甲醇价格继续下跌的风险。考虑到国庆假期期间产区集中累库,节后面临一定的去化压力,导致当前现货市场信心一般,表现为基差偏低,但随着节后企业去化速度恢复,加上排除天气等其他干扰因素,预计生产企业库存会小幅减少,对区域基差有一定支撑,后续期货价格将向现货价格回归,基差走强的概率较大,故判定卖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套利机会。
于是,山东这家企业根据采购销售情况,在2023年10月9日签订采购合同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相应数量的甲醇期货合约,即期货端锁定的头寸与现货采购量相同,此时的基差为-111元/吨。10月10日,甲醇现货和期货价格回落明显,该企业顺势在现货市场卖出部分甲醇,同时在期货市场平仓一部分期货合约,以对冲现货贸易中价格波动的风险。此时,基差走强至-105元/吨,这一操作帮助企业获得了6元/吨的价差利润。
之后,随着生产企业库存压力减轻,企业恢复正常销售状态,山东区域内甲醇现货价格趋于平稳,甲醇合约临近到期,期现回归致使基差走强。2023年10月18日,山东这家企业将剩下的520手期货合约与5200吨现货平仓,价差利润上升至61元/吨。最终,企业在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同时,完成了6700吨的现货贸易,并获取了32.62万元的毛利润。
因为山东这家企业是一家中小型企业,期货团队建设并不健全,因此更应充分考虑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的难度,确保方案有效且可行。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上述模式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初期参与期货市场的接受能力,操作便捷,适用于市场上大部分甲醇贸易商及经营模式类似的化工类贸易企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能够以点促面,让更多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选择借助期货市场管理经营风险,在创造边际价值和发挥产业优势的同时,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
“上述案例中,企业借助期货市场对冲了购销价格不利变动的风险,通过对基差的研判,选择有利的入场点,企业已不再需要专注于绝对价格的高低,只需根据基差处于高位还是低位、是否有利于现货销售、是否可以降低库存风险等进行判断和操作。采用基于基差变动的灵活套期保值模式有利于提升贸易企业操作的便捷性,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套期保值中的难点和痛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宽采销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良好的实施效果,让基差风险管理逐渐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中。”李劭贤说。(案例供稿:徽商期货 李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