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耳还是“采花”?披着养生外衣打擦边,实则“别有洞天”?

前段时间,又有一家采耳店被关停。原因在于客户去此采耳店并不是为了采耳放松,而是为了去“采花”释放自己的欲望。到底一个养生休闲的“采耳”行业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为与“黄色”挂钩的行业呢?

其实,“采耳”这个养生项目流行起来很大程度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什么是采耳?

采耳是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指掏耳朵。采耳的起源是来自于民间,当时的设备是非常简单的,只有一支竹签,一根细棍子。但是后来的采耳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了。发展到后面,就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服务了,后面甚至一度发展为皇室的必备休闲项目。

二、采耳为什么会如此流行?

首先,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节奏都是偏快的,而且在经济方面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富裕。时间不多不少,钱也有一些,俗称“有点闲也有点钱”。

所以很多人在闲下来的时候,就非常需要一个舒适的休闲项目来消除他们平时在身体和心理上积攒下来的疲倦。

采耳这个养生项目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毕竟没有人会拒绝既能闭上眼睛,又可以享受到耳朵带来的舒适感。在如今疫情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电子设备例如耳机、电脑的使用,让我们感觉器官的负担更重了。

除此之外,由于疫情的关系,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也有所增长,因此采耳这个行业的消费人群是非常庞大的,部分商家也是看到了商机,于是对采耳这个行业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活动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采耳行业就这么火了。

三、采耳怎么就变“黄”了?

在宣传之下,采耳行业确实是做的风生水起,而且大众对采耳这个行业的服务评价确实也很高,但同时商家也发现了,当活动暂停之后,来采耳的人明显减少,并且疫情的影响也减少了一部分客户,同时同行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此部分商家就动了歪心思,开始玩擦边营销,比如说规定采耳的时候采耳师和客户一起躺着,或者是规定采耳师穿着暴露一些,因为数据显示,采耳的大部分为男性。因此部分商家想通过这种灰色营销手段,留住男性客户,从而提高销售额。

因此,原本“红红火火”的采耳馆渐渐被“黄色”浸染,部分采耳馆也就渐渐地变成了“采花馆”。

部分商家也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考虑一个长期的收益。玩擦边营销在短期内确实会让客流量得到提升,收入也会有所上涨,但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如果店一旦被发现经营灰色产业,肯定面临被封的结果,而且还要赔偿巨额罚款。

现在很多地区的派出所已经明确规定,采耳店不能再躺着采耳了,就是为了减少部分商家打擦边球。

通过市场反应,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大家对采耳行业是非常喜欢的,既然如此,商家为何不尝试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用自己精湛的技术留下客户。同时商家也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例如打造“汉服采耳馆”等等吸引住顾客,让他们继续进行消费。

如果任由这种擦边营销进行下去,只会使更多的健康采耳馆倒闭,到时候,就只剩下这种“黄色”采耳馆,那么真正想采耳的人该何去何从呢?所以顾客要是发现这种擦边营销现象,一定要及时揭发这种恶劣行径。

部分商家就是觉得有利可图,才会顶风作案。

如果我们顾客拒绝为这个低俗行径买单,让部分商家无利可图,自然就会减少“采花馆”的数量。我们顾客也会有一个越来越健康的养生项目可以长期地放松自己。

总结

因此,披着养生外衣打擦边,实则“别用洞天”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稳扎稳打才能赢得社会各层面的支持和信任。

最后想问下大家,你有试过采耳吗?你有遇到过这种擦边营销或者是类似的经历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喜欢我们文章的,麻烦大家点个关注,随时获得有用的资讯。

本平台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中企多个账号被美方支付巨头冻结?数亿资金被划走,怎么回事?

为何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扶持“电商”?看到路边的街道,你就清楚了

发表回复